
開欄語
在民族團結之花絢爛綻放的時代畫卷中,我們共同見證榜樣的力量。近日,湖南省隆重表彰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常德市2個集體與4名個人光榮上榜。
為積聚“統戰之力”、唱響“統戰之聲”,常德市委統戰部聯合常德日報社推出“同心筑夢民族團結一家親”欄目,聚焦受表彰的模范與更多默默奉獻的統戰成員,記錄他們在促進民族交融、服務高質量發展中的新擔當、新作為、新風采,共同繪就“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常德篇章。
常德日報記者 羅希 通訊員 李丹妮 文/圖
鼎城區紅云街道位于沅水畔,這里生活著漢族、維吾爾族、回族、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等各族群眾5.8萬人。近年來,紅云街道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探索出一條具有基層特色、富有時代精神的民族團結進步之路。

黨建引領,讓民生服務更有溫度
10月17日,夕陽西斜,大湖路漸漸飄起燒烤的香味。停車場社區工作人員安劍雄的身影出現在一家新疆燒烤店前,這是他今年第十次上門走訪。“謝謝你,醫保的事情辦好了!”店主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話迎上來,臉上綻放出感激的笑容。
1個月前,店主還因異地醫保報銷問題一籌莫展。語言不通、流程不熟,讓看病買藥成了難題。如今,在紅云街道“一對一”幫助下,醫保即將順利遷入常德,店主再也不用為看病發愁。這個看似普通的民生小事,正是紅云街道以黨建引領推動民族團結的生動縮影。
在紅云街道,黨建工作從來不是停留在文件上的口號。街道創新構建“街道統籌—社區落實—網格延伸”三級聯動機制,把黨組織建在服務群眾的最前沿。

“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黨的溫暖送到各族同胞的心坎上。”街道負責人說。為此,街道整合統戰、民政、司法等多部門力量,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打造“一站式”政務服務窗口。2021年建成的停車場社區“同心之家”,已成為服務各族群眾的暖心驛站,提供就業、教育、醫療等服務。
街道還針對各民族群眾需求開展系列精準服務:舉辦電商、保潔等職業技能培訓5期,開展“春風送崗”招聘活動,聯合醫療機構提供免費體檢25次。回族群眾馬大姐參加電商培訓后欣喜地說:“這次參加的電商培訓讓我收獲很多,以后從事電商行業也更有信心!”
文化交融,讓民族團結生根發芽
每周日下午,南金城小區的“同心”活動室里總會傳出瑯瑯讀書聲。鼎城一中語文老師嚴德琢正帶領孩子們誦讀《論語》。

這個由嚴老師自發組織的國學班,已經堅持了兩年多。沒有空調,他自費安裝;沒有教材,他自己編選。從最初的幾個孩子,到現在其他地方的孩子都慕名而來,國學班成了連接各族群眾的文化紐帶。
在南金城小區,民族團結的氛圍處處可見:象征著民族團結的紅石榴雕塑屹立中央,56個民族的簡介裝點著回廊,樹枝上懸掛的石榴“名片”講述著各民族的故事。小區物業經理李應愛介紹,每逢佳節,小區都會開展送月餅、磨菜刀、免費理發等惠民活動。
近年來,街道傾心打造民族團結進步宣傳陣地,常態化開展“同心風箏節”、民族特色運動會等活動,創作《同心筑夢》《沅水歡歌》等文藝作品,弘揚民族團結正能量。線上線下融合的宣傳模式,進一步拓展了民族團結的傳播空間。社區宣傳欄、網格微信群、掃碼聽書平臺、政策宣講會,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人心。
共建共享,譜寫民族團結新篇章
更令人感動的是,受益于街道幫扶的各族群眾,正在以各種方式回饋社會。回族居民張大哥主動加入志愿服務隊,參與校園周邊治安巡邏;維吾爾族翦爺爺發揮威望優勢,成為小區矛盾調解員……

街道聯合公安、司法部門建立的民事糾紛調解工作組,實現了涉民族因素矛盾糾紛“零升級”。多年來,街道群眾安全感滿意度始終保持在98%以上,多次獲評市級“平安建設工作優秀街道”。
如今的紅云街道,各族群眾共治共管、共建共享、共學共樂的格局正在形成。從新疆燒烤店的醫保代辦,到國學班的書聲瑯瑯,再到志愿服務隊的忙碌身影,一個個溫暖的瞬間,正如石榴籽般緊緊相擁,共同書寫著“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生動故事。
在紅云街道,民族團結進步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融入日常的溫暖實踐,是每個居民都能真切感受到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