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十堰日報記者 雷勇 紀楓波/文 劉昆/圖
晨霧未散,庫面籠著薄紗,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三官殿街道蔡灣村,已被濤聲喚醒。站上村頭觀光塔遠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源頭丹江口水庫萬頃碧波盡收眼底。2.5公里長的丹江口大壩如巨脊橫亙山水間,環抱著這泓清水,汩汩送往京津冀豫地區,滋養著1.14億人。
蔡灣村距大壩直線距離僅500米,被稱為“壩上第一村”。蔡灣人既是“中國好水”北上的見證者,更是“北方水井”最貼身的守護者。10月10日,記者蹲點采訪時深刻感受到,這片源頭碧波不再只是風景,更成了鄉村振興的“金鑰匙”。在護水、用水、養水的良性循環里,蔡灣村已然發生蝶變。

呵護“北方水井”
早上7點,金色陽光將丹江口水庫暈染成一幅靈動的山水畫卷。
58歲的護水小隊隊長董德斌啟動清漂船,和隊員胡小三、董賢軍一同闖入畫中——船頭的撈網不時撈起零星浮渣,船身劃過水面的輕響,混著遠處鳥鳴,成了清晨庫區最生動的背景音。
這艘清漂船,是漁民們過去賴以生存的漁船改裝的。他們三人曾經都是靠水吃水的漁民。長江十年禁漁令落地后,他們“洗腳上岸”,成了這泓碧水的守護者。
“禁漁前,有時候打一天魚能掙上千元錢哩!”董德斌擦著額頭的汗說,“剛禁漁那陣兒直犯愁,全家生計沒著落。還好政府不僅給了補償,還安排了護水員的活兒,現在每月有穩定收入。”
清漂船在庫區緩緩巡航,董德斌指著遠處干凈的岸線笑道:“你看現在,庫區垃圾越來越少,大家的衛生習慣比以前好多了!”
船行碧波上,岸邊風光亦動人。整齊排列的移民安置房,白墻搭配木格柵,與庫區的青山碧水相映成趣。
“這一庫清水,關系著京津冀豫1億多人的飲水安全。守好‘北方水井’,是頭等大事。”村黨支部書記申再清說出了所有蔡灣人的心里話。
近幾年,蔡灣村全力推進“六無”(無暴露垃圾、無化肥施用、無塑料污染、無污水直排、無農產品公害、無旱廁)美麗鄉村建設。村里還組建了護水志愿服務隊,每周固定開展兩次集體巡庫、清岸活動,讓護水行動從“專人干”變成“眾人護”。
“去年8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給我們十堰丹江口庫區環保志愿者回信,勉勵我們守好這‘一泓清水’。當時我們非常振奮,激動得一夜沒睡著!”董德斌回憶起來,眼里仍閃著光,“我們都下定決心,一定要把這水護好!”
用活“中國好水”
2014年12月,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2015年7月,丹江口水源地入選首批“中國好水”水源地;2020年10月,丹江口市獲評全國“兩山”實踐創新基地……這些,不僅是丹江口的榮譽,更映照著蔡灣村“靠水吃水”的新生故事。
58歲的胡小三,是蔡灣村最早嘗到好水“甜頭”的人。每天天剛亮,他就駕著清漂船巡護庫區。待到夕陽西沉,他又一頭扎進自家15畝葡萄園。
“咱這‘陽光葡萄’喝的是丹江口水庫的水,甜度高,還自帶天然果香。今年這片園子能掙20萬元,比過去打魚強得多!”胡小三說,好水滋養的,不只是農戶的田壟。
在北京市的幫扶下,蔡灣村把曾經荒著的農田盤活,建成了350畝的南水北調水源地(丹江口)數字設施農業科技示范園。恒溫恒濕的環境里,數字化設備實時監測土壤和作物,生菜長得水靈,脫毒紅薯苗更是郁郁蔥蔥。
“好水配科技,種出的東西就是好。”丹江口市澤沃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慶華說,村里的農業示范園年產5000萬株紅薯苗,廣東、云南的客商提前3個月來預訂,供不應求,還帶動60多戶鄉親增收——有人拿土地流轉費,有人在大棚務工,有人靠合作社分紅。現代農業的紅利順著好水“流”進了農家。
水養出了好生態,也引來八方游客。
這幾年,當地搶抓機遇完善基礎設施。美麗的丹江口庫區環庫公路繞村而過,滄浪海旅游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紀念園、“滄浪之光”觀光塔陸續建成開放,蔡灣村成了網紅打卡地。僅今年國慶中秋假期,村里就接待了2萬多名游客。
“咱天天見的山水,城里人倒真稀罕!”曾經的漁民、如今的護水員董賢軍漸漸懂了,護好水是給子孫留長遠路。
游客順著好山好水來,村民的增收門路也跟著寬了。8年前,代龍菊和丈夫從外地務工回鄉,開起了農家樂。青菜、瓜果、豬肉,都是用這一泓好水種養的,味道鮮得很。最忙時一天有50桌客人。
“以前在外奔波,娃子只能留在家里,現在守著家就能把日子過紅火。”代龍菊笑著擦桌子,眼里滿是喜悅。
反哺“幸福源泉”
十年守護,丹江口水庫水質常年穩定在Ⅱ類以上,北京近八成、天津全部城區供水皆源于此;在北京市等受水區城市的幫扶下,蔡灣村的現代農業、光伏、文旅產業蓬勃發展,村集體收入從10年前的不足5萬元增加到去年的57萬元,今年預計突破100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8萬元。
董德斌、胡小三現在徹底想通了:“當年撒網打魚是靠水吃飯,如今巡庫清漂是對水反哺。守護這一庫清水,不僅是替北方上億人守好了‘水井’,也是守住了庫區人民過好日子的根本。”
反哺丹江口水庫這個“幸福源泉”,還得有實招。村里的村規民約明確告知村民,不得砍樹、開養殖場、直排污水,家家戶戶都得簽環境保護協議。
十年來,逐漸富起來的蔡灣村,把集體收入往護水里貼:添了微動力污水處理設備,處理后的污水能澆田;建了智能廚余垃圾站,讓垃圾“變廢為肥”;還購置巡庫工具,保障每周兩次巡護。如今,全村生活垃圾、污水已100%集中處理,護水堤壩越筑越牢。
硬件跟上了,如何讓護水變成大家的日常習慣?村里又琢磨出了“積分存折”這個好辦法。
76歲的劉淑梅沒想到,去村里的“幸福食堂”吃飯能靠積分換:“掃干凈房前屋后就給分,攢兩積分就夠吃一頓飯!”全村戶戶有“積分存折”,環境評比、志愿服務、提發展建議都能加分;積分可換日用品,60歲以上老人還能換餐食,80歲以上免費用餐。
一張小“存折”,把護水和日子的甜頭綁在一起。護水漸漸從“村干部催著干”變成“村民主動守護”——誰隨手扔垃圾,鄰居先站出來制止。
“護水根基”扎牢了,蔡灣村的煙火氣也裹著暖意。好客的馬淑梅常站在門前,熱情招呼路過的游客進屋喝茶。玻璃杯里泡著本地綠茶,漢江水沏開的茶湯清透,抿一口滿是甘潤。
不遠處的“幸福食堂”飄著熱乎飯香,托幼中心傳出孩子的清脆笑聲,村口“全國文明村”的牌子在陽光下閃耀。秋日暖陽,把幸福的影子拉得老長,風也慢下來,似要品品這水源滋養的好光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