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欄語:
治國安邦,重在基層。自成立以來,常德市委社會工作部始終以黨建引領為核心,堅持問題導向、深入探索實踐,推動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即日起,本報開設“社會工作賦能基層治理”專欄,展示常德各地以黨建引領凝聚合力、提升基層治理效能的創新做法和顯著成效。敬請關注。
□常德日報記者 李張念 通訊員 郭潔 王梓薪
10月14日,晨光穿透薄霧,灑在武陵區長庚街道仙源安置小區的廣場上。幾位老人緩緩起勢,太極拳的招式行云流水,一旁的綠植掛滿露珠,新劃的停車位整齊排列,垃圾桶分類擺放有序——這個曾經設施老舊、管理混亂的安置小區,如今已成為居民口中的“安心家園”。
變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武陵區委社會工作部成立以來,堅持以“小切口”理念推動基層治理工作,從群眾身邊最具體的事入手,從治理體系最末梢處發力,像一名執刀精準的“城市醫生”,在細微處疏通堵點、激活全局。

基層治理,關鍵在“人”。武陵區把建強基層骨干隊伍作為治理現代化的基礎工程。今年9月,武陵區舉辦了全區村(社區)黨組織書記(主任)暨駐村工作隊隊員集中培訓班,采取“線上+線下”模式,覆蓋157名村(社區)黨組織書記(主任)、17名鄉鎮(街道)黨(工)委委員以及26名市、區駐村工作隊隊員。
課程設置務實多元:從基層黨組織建設的方法路徑,到社區矛盾調解的實戰技巧;從鄉村振興的政策解讀,到市域治理的典型案例。沒有照本宣科,只有“帶著問題來、帶著方法回”的實戰教學。“就像拿到了‘治理工具箱’,心里有底了。”一位參加培訓的社區黨支部書記(主任)感慨。

光有工具還不夠,要讓基層治理的“毛細血管”都暢通起來。在武陵區的各個社區,“小區黨支部+業委會+物業+居民代表”的協同機制正在發揮作用。過去社區里難解的疙瘩——從停車位之爭到垃圾分類之困,如今都有了多方參與的議事平臺。
在武陵區某老舊小區,一場關于“是否加裝電梯”的議事會開了三次。起初低層住戶不同意加裝,但住在高層的老人上下樓困難,確實有加裝電梯需求。小區黨支部組織居民實地參觀已加裝電梯的小區,邀請工程師講解技術方案,業委會牽頭擬定費用分攤辦法。最終,一部承載著鄰里理解與互助的電梯順利落地。
線上,“掃碼接訪”讓居民動動手指就能表達訴求;線下,“屋場會”“居民議事廳”里,大家圍坐一堂,你一言我一語,許多矛盾在談笑間得以化解。這種接地氣的議事方式,讓居民從旁觀者變成了參與者。

而最讓居民感受到治理溫度的是黨建“紅細胞”工程。這個充滿生命力的名字,形象地描繪了黨組織如何像紅細胞輸送氧氣一樣,將活力注入城市治理的末梢。該工程自2024年啟動至今,已覆蓋945個小區,累計破解治理難題超10萬件,服務群眾35萬余名。在某個老舊小區,黨員們自發組建巡邏隊,解決了長期存在的安全隱患;在另一個商業小區,黨支部牽頭建立兒童托管點,緩解了雙職工家庭的育兒壓力。
這些看似微小卻實實在在的改變,讓“紅細胞”工程成為了武陵區基層治理的一張亮麗名片。它不僅是治理手段的創新,更是一種治理理念的重塑——讓黨組織真正成為群眾身邊“看得見、找得到、靠得住”的力量。

治理亦需因地制宜。武陵區沒有追求“一刀切”的治理模式,而是針對不同類型的小區精準施策。仙源安置小區從“安置”走向“安心”的蛻變就是最好的例證。在這里,“黨組織+業主委員會”的模式煥發出強大生命力,基礎設施改善了,管理方法創新了,居民的歸屬感增強了。
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說到底就是為了讓生活在這座城市里的人感受到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武陵區正在用一個個具體的舉措,書寫著這份初心。就像一位社區干部說的:“治理不是高高在上地指揮,而是俯下身子傾聽和實實在在地行動。”在這片土地上,基層治理的故事還在繼續,而每一個故事里,都是普通人的幸福日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