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德日報記者 楊榮國 通訊員 姚鵬杰 文/圖
秋收時節,西洞庭管理區金鳳街道的萬畝農田披上金裝,田間一片清新景象:社區干部穿梭田埂講解政策,無人機空中巡航監測,清運人員將路旁秸稈裝車運往收儲點……這一幅幅生動畫面,正是金鳳街道創新推進秸稈禁燒工作、筑牢生態“防火墻”的真實寫照。
宣教先行,奏響政策入心“前奏曲”
“秸稈綜合利用好處多,干部講得明白,我們都支持!”一位居民感慨道。
金鳳街道工作人員深知,轉變群眾耕作習慣,必先攻克思想關。因此街道創新“線上+線下”雙軌宣傳模式,落實“五個一”要求:線上,借助微信群、公眾號等平臺,精準推送政策法規和綜合利用知識;線下,開展“敲門行動”,干部深入農戶家中,面對面講解焚燒危害。各社區召開“屋場會”30余場,發放“明白卡、公開信、宣傳冊”2000余份,用通俗語言說明禁燒要求和獎懲措施。這種立體化宣傳如春雨潤物,讓環保理念深入人心。

疏堵結合,奏響清運保障“便民曲”
“堵”為手段,“疏”才是根本。街道著力破解散戶秸稈處理難題,建立“農戶堆碼-社區清運-企業利用”機制。全街道設置臨時堆放點50余處,引導農戶將零星秸稈整齊堆放路旁,8支清運隊定時巡回收集,統一運至白芷湖收儲點進行資源化利用。
“邊角地秸稈最頭疼,現在放路邊就有人收,太方便了!”清水塘社區農戶稱贊道。這一舉措既解決散戶難題,又從源頭消除隱患,更讓秸稈“變廢為寶”,實現環保、資源、便民的多贏。目前已清運秸稈200余噸,探索出“疏堵結合、以用促禁”的新路徑。

科技賦能,奏響巡查監控“協奏曲”
街道構建“空天地”一體監控體系,實現人防技防深度融合。建立“街道-社區-網格”三級責任制,150余名網格員分包到田,全天候巡查,重點加強夜間、雨前和收割高峰期值守。
同時,投入無人機開展空中監測,累計飛行300多公里,實時回傳畫面。一旦發現火點,迅速定位處置,極大提升巡查效率和覆蓋面。“人防+技防”形成立體防控網,讓違規焚燒無處遁形。

激勵引導,奏響群防群治“進行曲”
街道創新“拍照上報兌積分”機制,將群眾轉化為主動參與者。居民發現焚燒現象,拍照上報經核實后可獲積分,在“綠色積分超市”兌換生活用品。
這一機制激發群眾熱情,“現在大家眼睛特別尖,看到冒煙就拍照!”一位居民笑著說。機制推行以來,街道收到有效舉報50余起,發放積分獎勵價值6000余元。小小積分增強居民主人翁意識,構筑起“人人都是監督員”的群防群治防線。

如今在金鳳街道,禁燒橫幅隨風飄揚,打捆秸稈整裝待運,積分公示欄前居民熱烈討論。“現在大伙兒不僅自己不燒,還會主動監督別人!”王阿姨的話語道出最深層的改變——群眾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守護”。
通過精心奏響宣傳、清運、巡查、獎勵“四部曲”,金鳳街道不僅筑牢禁燒“防火墻”,更探索出“疏堵結合、標本兼治”的治理新路,為推進鄉村振興、建設和美鄉村奠定堅實生態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