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德日報記者 鄭彥 黎自來 通訊員 余小紅
9月下旬,記者跟隨漢壽縣林業局技術專家走進該縣巖汪湖鎮洲頭塞村,來到一個滿目翠綠、鳥語花香的園區——漢壽縣湘枳殼中藥材健康產業園。
小路兩旁,枳殼樹枝繁葉茂,青果綴滿枝頭,迷迭香在風中搖曳。同行的技術專家介紹,這里是湖南省道地藥材生態種植示范基地、省級林下經濟示范基地,從昔日的省級貧困村、移民安置村,到現在效益可觀的中藥材產業園,林業科技的精準應用,是這片土地蛻變的關鍵。

謀品質:科技“剪”出好藥材
“湘枳殼、湘枳實是湖南道地藥材‘湘九味’之一,產量占全國市場五成以上!”一聊起漢壽枳殼枳實,湖南地本中藥材種植有限公司負責人熊家之便打開了話匣子。據介紹,漢壽枳殼的原植物是蕓香科酸橙,也就是當地傳統品種黃皮酸橙,其入藥歷史可追溯至元末明初,至今已有600余年。

作為全縣林業產業發展的龍頭,產業園的快速崛起,離不開對林業科技尤其是枳樹精準管理技術的重視與實踐。其中,枳殼切桿技術作為核心科技,更是讓這份道地藥材實現了質與效的雙重飛躍。
“我們通過很長時間的實驗,才摸索出枳殼切桿技術,其核心是嚴格遵循《中國藥典》標準,通過精準調控樹體營養分配,確保枳殼有效成分達標?!毙芗抑钢鴪@內經過標準化修剪的枳樹解釋。與傳統粗放式管理不同,這項技術不僅讓果實中枳實苷、橙皮苷等關鍵藥效成分含量顯著提升,還能讓產品提前1至2年達到國家藥材質量要求,從而縮短投資回報周期。

同時,切桿技術還能實現“控冠”與“擴冠”的巧妙統一。通過去除頂端優勢,有效誘導了下部側芽萌發,讓樹冠合理矮化和緊湊,這樣既方便日常管理與采摘作業,又增加了結果枝數量。實測數據顯示,經技術改造的枳樹掛果量明顯提升,預計盛產期畝產鮮果可達1.5噸以上。
謀民生:生態紅利惠農戶
科技賦能,最終讓生態紅利轉化為民生福祉。漢壽縣湘枳殼中藥材健康產業園由湖南地本中藥材種植有限公司投資建設,專業合作社組織人員統一生產。“國藥集團旗下中國中藥控股有限公司是園區的共建單位,全部藥材產品由其統一采購,也算是實現了訂單農業?!毙芗抑f。

園區采用“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不僅一次性付清30年土地流轉金,讓涉及農戶直接獲得穩定收益,更創造了大量長期就業崗位:4月工人可釀造枳花蜜、枳花茶,6月、7月工人可采摘青果烘干為枳實、枳殼藥材,11月工人可將熟果制成枳殼黑茶和橙汁飲料……

“采摘期一天有300人忙活,工人按斤計酬,多勞多得,日結兩清?!毙芗抑a充道。
自2018年起,園區還與周邊村263名低收入人口簽訂產業扶貧合同,優先吸納他們就業,助力脫貧攻堅?,F在規劃中的產地趁鮮加工項目投用后,還將新增數十個就業崗位,讓鄉村振興的成果惠及更多鄉親。
即便面對農產品價格波動的行業常態,熊家之也始終堅定信心:“十多年來一直堅持做中藥材產業,就是認準了這個賽道。價格有起伏很正常,關鍵是擺好心態,哪怕行情跌到低谷,也要盡力維持基地運轉,守住品質底線?!比缃瘢瑘@區的底氣更足——初加工的枳實枳殼大小顆粒均勻,憑借穩定品質,被藥企以高于市場價10%的價格收購。
謀未來:打造林業新名片
產業園的建設,改變了洲頭塞村這個原省級貧困村的落后面貌,也帶動村民們從分散的小農變身成產業工人?!鞍俾劜蝗缫灰?,歡迎越來越多的人到我們園區來指導和交流!”熊家之熱情地說。

目前,漢壽縣湘枳殼中藥材健康產業園已建成核心基地1100畝,帶動周邊種植700畝,形成了從種苗培育、生態種植,到初加工、銷售的全產業鏈閉環,是國內首個新版中藥材枳殼/枳實種植GAP認證基地、湖南省首個中藥材“三無一全”認證基地。
展望未來,園區還有更清晰的規劃:計劃整合縣域內適宜資源,力爭5年內實現種植面積超萬畝、年綜合產值超3億元的目標,同時配套發展林下經濟、生態休閑文旅項目,推動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讓“湘枳殼”從單一藥材升級為復合型產業IP。
從600年道地藥材的歷史積淀,到現代林業科技的創新賦能,漢壽縣湘枳殼中藥材健康產業園的實踐生動證明:科技是打通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的金鑰匙,更是提升產業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強大引擎。隨著科技的賦能、產業鏈的完善,漢壽湘枳殼這塊金字招牌必將越擦越亮,成為漢壽縣林業的亮麗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