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德日報記者 姚懿容 通訊員 胡燕妮 洪濤 文/圖
當那筆8萬元的穩崗返還資金到賬時,吳祥霞正為煙葉復烤項目的培訓經費發愁。這筆“及時雨”不僅解了燃眉之急,還讓她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政府的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政策,原來離企業如此之近。
吳祥霞是常德邦業實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簡稱“邦業實業”)的副總經理,在人力資源服務行業深耕多年。她清楚地記得,那是2021年,公司正在籌劃員工技能提升培訓,卻因資金壓力舉棋不定。“8萬元的穩崗返還資金來得正是時候,讓公司順利高效地完成了培訓,更重要的是,讓員工們感受到了公司對他們成長的重視,團隊凝聚力顯著增強。”9月30日,吳祥霞回憶道。

更讓她感慨的是2024年的經歷。當時,公司的郵政分揀外包項目遭遇經營困難,連員工社保費用都難以按時足額繳納。就在這個節骨眼上,穩崗返還資金再次雪中送炭,緩解了企業的現金流壓力。“我們立即用這筆錢繳納了員工社保,既保障了員工權益,又讓項目得以繼續平穩運行。”
對勞務派遣企業來說,申請穩崗返還資金的過程并不輕松。吳祥霞解釋,根據政策,勞務派遣單位不屬于“免申即享”范圍,需由勞務派遣公司為符合條件的實際用工單位統一申報。
這意味著,邦業實業需要為合作的297家業務單位逐一核對申報資格,再按程序進行申報。“每個單位情況不同,我們必須確保所有信息準確無誤。”吳祥霞介紹,經核對,今年有約60家單位符合申領條件,公司累計整理、核對并上報了各類材料1300余份,涵蓋營業執照、單位合作協議、財務憑證、員工參保繳費明細表等。

面對繁重的申報工作,邦業實業摸索出了“專業化”和“流程化”的應對之道——成立臨時專項工作小組,制定標準操作手冊,明確時間節點,實行“一對一”服務責任制;同時,開發內部信息核對系統,通過技術手段提升工作效率。
“在這個過程中,市人社部門的支持起到了關鍵作用。”吳祥霞感慨道。每年政策一出臺,人社部門便第一時間組織政策宣講,針對像勞務派遣這樣的特殊業態,進行“一對一”式的精準解讀,并在申報期建立專門的QQ答疑群。“我們有任何操作上的疑問,發到群里很快就能得到準確回復,心里特別踏實。”
她隨即舉了兩個例子。穩崗返還政策剛推行時,她對“裁員率如何計算”把握不準,人社部門工作人員了解后,立即上門當面講解,幫她厘清概念。還有一次,因多家業務單位提供的賬號有誤,導致銀行無法打款。人社經辦人員得知后,迅速向上反映,協調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工程師在后臺緊急修改,最終讓企業順利收到了穩崗返還資金。
這種通過勞務派遣公司集中為用工單位辦理穩崗返還的模式,產生了顯著的擴面增效作用。吳祥霞深知,許多小微企業由于規模小、人手不足,往往對政策了解不夠,或覺得流程復雜而放棄申領。“這種模式相當于打通了政策的‘最后一公里’,讓惠企政策能覆蓋到更多真正需要它的‘毛細血管’企業。”

這種“政策傳輸帶”的效應,在一家本地小型餐廳得到體現。2024年,這家餐廳因經營困難一度考慮裁員。在邦業實業的幫助下,餐廳領到了穩崗返還資金,扭轉了局面。“這筆錢來得太及時了!政府都在想辦法幫我們留住員工,我們自己更要堅持。”最終,餐廳老板不僅沒有裁員,還用這筆錢補貼了員工的社保個人繳納部分。這一舉動讓員工備感溫暖,團隊凝聚力進一步提升。更可喜的是,隨著經濟回暖,這家餐廳因為留住了熟練員工,很快恢復了正常經營。
3年來,邦業實業已累計為本公司及各實際用工單位成功申請穩崗返還資金123萬元。這些資金被用于員工技能培訓、發放生活補助、繳納社保費等多個方面,有效幫助企業降低了用工成本、穩定了就業崗位。“目前,邦業實業已發展成湘北地區人力資源服務龍頭企業,業務范圍從常德延伸至益陽、張家界、永州、郴州等地。”吳祥霞介紹。
眼下,在市就業服務中心的辦公室里,工作人員仍在加緊審核各類申報材料。那些裝訂整齊的文件,正默默記錄著這條穩崗之路上的每一個堅實腳印。“希望這項好政策能夠持續實施下去,給企業一個穩定的預期。”吳祥霞充滿期待地說。
【政策小貼士】
按照有關文件要求,企業上年度足額繳納12個月失業保險費且無歷史欠費,未裁員或裁員率不高于5.5%,30人(含)以下參保企業裁員不超過參保職工總數20%,即可享受今年的穩崗返還政策。大型企業可以返還企業上年度實際繳納失業保險費的30%,中小微企業返還企業上年度實際繳納失業保險費的60%。社會團體、基金會、社會服務機構、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以單位形式參保的個體工商戶參照大型企業執行。
今年,常德市穩崗返還資金發放繼續采用“免申即享”的經辦模式。人社部門直接通過大數據比對方式篩選出符合條件的企業,經審核和公示后,直接將穩崗返還資金發放給符合條件的企業,無需企業申請。但勞務派遣單位不屬于“免申即享”范圍,需由勞務派遣公司為符合條件的實際用工單位統一申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