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報記者 潘敬林 肖志芳 實習生 栗開紀 文/圖
從“常德河街”牌坊下涌入,便像是跌進了一鍋由人聲、香氣與流光熬煮的、名為“佳節”的濃湯里。國慶邂逅中秋,這個長達8天的長假,常德河街以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濃郁的現代文旅氣息,成為八方游客紛至沓來的熱門打卡地。一場集文化體驗、美食盛宴、非遺展示、夜游經濟于一體的文旅嘉年華,讓游客在沉浸式體驗中感受到了“湘西大碼頭”的往昔繁華與今朝生機。

英歌舞隊伍穿梭于青磚黛瓦之間,時而騰挪跳躍,時而與游客互動嬉戲,引來陣陣喝彩。猜燈謎、投壺、剪紙等傳統民俗游園活動,吸引了眾多家庭參與,尤其是孩子們在玩樂中了解了傳統文化,笑聲此起彼伏。本地文創精品、手工藝品、農特產品備受年輕人青睞。街頭藝術表演、NPC巡游、打碟等活動,為古街注入了青春活力,傳統與現代在此完美交融。

華燈初上,河街的夜景愈發璀璨。沿河吊腳樓燈光倒映在沅江水面上,與穿紫河游船的霓虹交相輝映,構成一幅流動的夜景畫卷。河畔酒吧、音樂清吧、特色茶館人氣旺盛,游客們臨水而坐,品茗小酌,享受假期的悠閑時光。觀看《常德往事》、夜游穿紫河項目成為爆款,游客乘船穿行,欣賞兩岸光影秀,感受“水上威尼斯”的獨特韻味。

“很多外地客人慕名來到我的工作室,現場感受麻質畫的魅力后,將它們帶回了家,這也是把常德、把常德的非遺帶到了全國各地。”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李健鷹一臉自豪地表示。“雙節”期間,常德絲弦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在鴛鴦走馬樓輪番上演,韻味悠長的唱腔引得游客駐足聆聽,掌聲不斷。麻質畫、桃源刺繡、木雕、擂茶制作等非遺技藝展示與互動體驗區,讓市民游客親手觸摸歷史脈搏,感受工匠精神。

“老板,兩碗紅燒牛肉粉!”壹德壹店鋪內,人聲鼎沸、座位爆滿。滾燙的濃湯,爽滑的米粉,燉得軟爛入味的牛肉,一口下去,旅途的疲憊瞬間消散。作為常德美食的薈萃之地,河街在這個假期化身為美食天堂。香氣四溢的粉店座無虛席、各式風味小吃攤前排起長龍。而更多的團圓,則藏在沿河吊腳樓的餐館里。臨窗的座位最為搶手,一大家子人圍坐,桌上必少不了一個咕嘟冒泡的常德缽子菜。窗外是流光溢彩的游船,窗內是歡聲笑語,酒杯碰撞間,是國泰民安,是萬家團圓最寫實的畫面。

“有看頭、有玩頭、有吃頭,體驗非常好!”來自馬來西亞的游客菲恩思表示,她去過中國的很多城市,但常德河街讓她覺得最有特色。在這里,她真正感受到非遺“活”了起來,民俗“動”了起來,創意“潮”了起來,夜色“亮”了起來。據統計,“雙節”期間,常德河街累計接待游客130多萬人次,帶動周邊餐飲、住宿、零售消費同比顯著增長。街區商戶紛紛表示,今年假期客流遠超預期,銷售額創下新高。
家國同慶,月滿人間。此時的常德河街,不只是一條商業古街,它更像一個巨大的情感容器,盛放了游子的鄉愁、旅人的好奇、家人的溫馨以及一座城市對所有美好情感的祝福。當古韻與新聲在此共鳴,當燈火與笑臉相互輝映,我們看到的,是傳統佳節里最珍貴的煙火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