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報記者 侯碧海
9月27日的靖港古鎮,仿佛被歲月之手輕輕撥動——黃金年代的劇場歌聲、街頭鼎沸的市井喧嚷、蘆江夜游的弦歌水影、臨水舞臺的俠骨柔情,交織成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這座因唐代李靖駐軍得名的古鎮,曾以“小漢口”的繁華見證“舳艫蟻集,商賈云臻”的壯觀,如今又以文旅融合的生花妙筆,將歷史、民俗與當代審美熔鑄為一幅“漂浮的清明上河圖”。

黃金年代劇場:時光褶皺里的“青澀記憶”
走進保健街的“黃金年代劇場”,《霍元甲》主題曲從老式錄音機里流淌而出,墻上的黑白照片、年畫與電影宣傳海報,定格在20世紀80年代。游客們涌進仿舊歌廳中,隨著《溜溜的她》的旋律擊掌合唱。許多60后、70后游客紅了眼眶:“這些老歌曲,是我們青春的記憶。”
當一些景區的商鋪用銅錢紋裝飾門楣時,靖港則選擇用一幀幀“青澀回響”叩擊心扉:斑駁的自行車鈴鐺、褪色的電影票根,甚至角落里那臺銹跡斑斑的縫紉機,都在無聲講述著一代人的熱血與浪漫。
這里,沒有仿古商鋪的刻意雕琢,也無網紅布景的浮華喧囂,只有被歲月摩挲過的真實觸感。“這些老物件,是歷史的‘活化石’,更是集體記憶的密碼。”景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些展品既活化了歷史資源,又讓一代人找回了青澀時光,讓歷史成為“可觸摸的溫度”。
街巷長卷:一幅流動著的“清明上河圖”
保安街的青石板路上,人流如織。火焙魚作坊里,老師傅將銀魚鋪上竹篩,炭火慢焙的香氣勾住行人腳步;甜酒坊的老板娘舀起米酒,誠邀客人品嘗祖傳手藝;石拱橋上的古裝美女翩翩起舞,展盡曼妙身姿。湘劇變臉藝人在露天戲臺亮相,一聲鑼響,臉譜幻化間,孩童驚呼、老人拊掌,傳統藝術在古鎮重獲生命力。
更熱鬧的當屬街頭婚慶表演:新郎紅衣小帽,新娘鳳冠霞帔,伴娘團手持油紙花傘踏著嗩吶節奏翩躚而過,引得游客追隨相看,紅綢翻飛間,游客恍若闖入一幅“市井長卷”。相較桃花源古鎮,靖港的煙火氣更顯珍貴——老師傅掌心的繭、甜酒桶邊的木紋,甚至傘面上暈染的桐油香,無不在訴說著“活著的歷史”。

蘆江星火:血色烽煙中的“花開絕唱”
華燈初上時,登上游船,蘆江如一條綴滿星火的綢帶。兩岸燈籠倒映水中,與粼粼波光共舞;臨水戲臺傳來悠揚唱腔,名伶水袖輕揚,看呆游人目光。
晚七點半鐘,江岸鼓聲震天,《花開靖港》大型情景劇在臨水戲臺濃情上演——大戲以1938年文夕大火為幕布,將虢堂主散盡家財護文脈、巧姑娘冒死藏典籍、戲班子舍生救難民的壯舉凝練成血色浪漫。最為震撼處,莫過于“八元堂”夜宴上,虢堂主捧出甜酒敬天地,轉瞬火光吞沒舞臺,威亞特技再現商船傾覆的慘烈——演員從10多米高空墜入“火海”,卻在多媒體投影中化作漫天飄飛的書頁。一碗甜酒,從市井溫情升華為民族氣節的圖騰。終幕時,千架無人機托起燃燒的“文夕電報”升空,與蘆江煙花共舞,燦若星河,將家國情懷與江湖俠義燃至沸點!


整合與超越:靖港文旅的啟示
旅游,只有與文化相結合,才能孕育出活的靈魂;旅游,只有與科技相結合,才能煥發勃勃生機。靖港文旅的煥新,既有文化基因的重組,又有現代科技的加持。靖港的啟示在于:應錨定特色,避免“東施效顰”,如長沙可強化“紅色+都市”雙IP,湘西則應深耕少數民族風情,洞庭湖區可開發濕地生態劇場。應服務聯動,借鑒靖港“景區聯票”模式,推動跨市州旅游通票的出籠。應科技賦能,《花開靖港》引入多重高科技元素,顯得大氣磅礴。
千年靖港,曾因水運衰敗而沉寂,如今又因文旅融合而重生。她的故事告訴我們:唯有將歷史還給生活,讓文化照進現實,才能從“網紅”走向“長紅”——正如那溈水與湘江的交匯,既各自奔涌,又共赴洞庭。
(圖片由靖港古鎮景區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