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德日報記者 姜美蓉/文 王明睿/圖
桃花源里,故夢千載;柳葉湖畔,勝友如云。
9月25日-26日,當清華大學主辦的2025中國生物制造科技創新論壇花落常德,全國生物制造領域的專家學者、行業代表等800余人齊聚柳葉湖畔,這場科創盛會的選址本身便成為時代命題——“為何是中部的常德?”
當千年古城遇上未來產業,常德交出了屬于自己的答卷。
戰略抉擇:文化基因里的創新密碼
常德的“突圍”,始于歷史的積淀。可以說,常德既有千年文脈的靜水流深,更有產業變革的驚濤拍岸。
常德之名,始于《道德經》: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
作為中華善德文化發源地,這座城市自古便蘊含著“創新求變”的基因,屈子在此行吟沅澧,留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千古名句。
常德在生物制造領域底蘊深厚。早在上世紀60年代,常德津市就采用發酵法制成晶體味精,開啟了湖南省生物制造的先河。半個多世紀以來,從津市酶制劑廠的產業啟蒙,到如今合成生物制造產業規模突破百億元,常德始終保持著“敢為人先”的改革銳氣。
現在的常德,是全國最重要的是生物酶制劑、甾體原料藥、醫藥中間體生產出口基地。截至2025年8月,全市35家合成生物制造企業實現產值87.59億元,同比增長24.01%。
作為內陸城市,常德要發展合成生物制造產業,既無沿海區位優勢,亦無科創優勢,何以搶得先機?深圳瑞德林生物技術公司首席科學家黃華坦言,企業在考察十余個城市后,最終選擇常德,正是看中這里有專家顧問、中試基地、產業基金等優勢,常德市委市政府的決策十分具有前瞻性。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的生物制造產業總規模已接近1萬億元,發酵產能占全世界70%以上。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司長何亞瓊表示,未來,新成果在應用場景方面的先行先試成果轉化,是最需要突破的。各地應因地制宜發展生物制造,做好生物制造頂層設計,做好生物制造政策的供給工作。
面對這個藍海市場,常德當機立斷,政策先行。2024年8月,常德在全省開先河制定《常德市合成生物制造產業發展規劃(2024—2028)》,隨即出臺配套措施,是中部地區首個出臺相關產業政策的城市。省委、省政府助力常德搶占產業先機,“合10條”為常德合成生物制造產業發展裝上“加速器”。
產業發展離不開智力和資金支撐。常德用政策組合拳構建起“熱帶雨林式”產業生態。設立50億元生物制造母基金+10億元常德科創引導基金,形成超400億元基金矩陣。高標準組建的科技創新決策咨詢委員會堪稱豪華,由賀福初院士擔任主任,29名專家中,其中12人專攻生物領域。
值得關注的還有“人才飛地”模式,常德與清華大學、山東大學、江南大學、深圳理工大學等大院大所深度對接,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上不斷實現突破。近年來,全市共吸引合成生物學相關領域高層次人才320余人。


科研成果實現“從0到1”的轉化,關鍵在中試,常德正用平臺建設填平這道“鴻溝”。常德經開區、津市的中試基地建成,0.5噸至20噸級的多條產線可解決小試到量產的銜接難題。與此同時,多地正在配備加速工廠,通過產業協同,想方設法降低企業成本。比如常德正建設規模15萬噸的糖源中心,幫助園區企業糖源價格下降30%,檢測成本降低8%—10%。


“政府和部門負責人談到生物制造都眼中有光,這便是最大的競爭力。”華大集團執行董事、首席戰略官梅永紅接受記者采訪時,將常德生物制造集群的崛起歸因于良好的生態。他認為,常德雖無顯著區位或資源優勢,但通過政府長期堅持、全員形成產業共識,構建了匯聚技術、人才、資本的優質生態。
未來可期:構建生物制造的“常德模式”
當政策紅利、科技力量、資本活水與產業勢能在此交融,常德不僅為這場高規格論壇提供了產業實證場景,更以“常德模式”詮釋了科技創新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未來圖景。
在位于常德經開區和津市市的中試基地,每天上演著科技轉化的“魔法時刻”——“讓實驗室成果最快10個月實現量產”。這種“中試+加速”的雙輪驅動模式,正是常德構建產業生態的核心密碼。
此次論壇上,常德經開區重點推介合成生物制造產業基地。該基地以其系統化的中試支撐與產業配套體系,為破解成果轉化難題提供了“常德方案”。為強化項目承接與轉化能力,常德經開區著力構建了關鍵的中試轉化平臺,配備了醫藥類0.5噸級(GMP標準)及工業類5噸級、10噸級、20噸級4條中試產線。這一平臺旨在為技術成果提供可靠的工藝驗證和全面解決方案,加速從實驗室樣品到生產線產品乃至市場化商品的轉化進程,并已具備相當的代工生產能力。


津市高新區集聚生物制造產業骨干企業27家,可生產高端產品200多種,除了構建起“研究院—創新中心—中試基地—加速工廠—產業園區”生物制造全鏈條孵化體系,還搭建了總規模200億元的16只產業基金,投資103個項目,形成了“飛地研發+津市制造”的模式。這里既有慕恩生物全球規模最大(32萬株)的微生物菌種庫,也有瑞德林國內領先的多學科技術平臺;既有利爾生物全球首條萬噸級精草銨膦產線,也有溢多利占據國內30%市場份額的飼料酶制劑。這種“大象起舞”與“螞蟻雄兵”并存的格局,展現出驚人的產業韌性。
站在2028年實現300億產值的目標門檻上,常德的探索和實踐為中部城市提供三大啟示:
產業升級需要“戰略定力”。面對傳統產業調整陣痛,常德沒有盲目追逐風口,而是立足資源稟賦培育新質生產力。為此,常德頒布全國首部合成生物制造領域地方性法規,標志著常德在搶占合成生物制造產業新賽道、培育經濟發展新引擎方面邁出了法治化、規范化的關鍵一步。這種“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定力,使其在生物制造賽道實現彎道超車。
創新生態依賴“系統思維”。作為長江經濟帶與洞庭湖生態經濟區交會的戰略支點,常德,正以生物制造領域的綜合優勢,書寫新時代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的華章。從法規保障到基金矩陣,從中試平臺到人才飛地,常德構建起覆蓋創新全鏈條的生態系統。
城市躍遷呼喚“文化自覺”。從“桃花源里的城市”到“生物制造谷”,常德這座城市,將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理念融入綠色發展實踐,讓陶淵明筆下的千古夢想與現實生活完美融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氣質。“我們從2019年開始跟常德接觸以來,每一次來常德都有新的收獲。”慕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蔣先芝對常德發展未來產業充滿期待。
今天的常德,正全力爭創國家生物科技和生物制造產業先導區。德者,得也。正如這句流傳千年的善德箴言,常德——這座因陶淵明筆下桃花源而聞名的千年古城,正以生物制造產業為支點,書寫新時代的“桃花源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