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報記者 姚瑤/文 蔡文龍/圖
常德市體育運動中心(以下簡稱“體育中心”)第一次“彩旗飛舞、鑼鼓喧天”,是1996年8月31日湖南省第八屆運動會開幕式。
1996年,5460萬元的投入,17675平方米建筑面積,20026個觀眾席位,400米塑膠跑道標準田徑場,這樣一座體育場的建設標準在湖南地級市中堪稱翹楚。時任國際奧委會執委、中國奧委會名譽主席何振梁夸贊:“常德投巨資建起了一批體育運動場所,為全民健身、為發展體育運動做了件大好事。”

那一天,如果有人在體育中心門口說:“這是未來的城市中心”,怕是要被旁人當作癡人說夢。因為來看省運會開幕式的觀眾,要蹬著自行車在坑洼的土路上顛簸,兩旁全是菜地、魚塘和零散的農舍。此后至今,這個獨自佇立在城市邊緣的“大個子”,見證了城市向北生長、舒展蝶變的30年。
作為一座名副其實的水城,常德將生態宜居的理念深植于城市發展脈絡中。依托穿城而過的沅水、亞洲最大的城市內湖柳葉湖、蜿蜒20余公里的穿紫河,常德巧妙地將水系融入城市布局,讓公園、綠地、濕地與社區、商圈緊密相連,真正使水成為“桃花源里的城市”靈魂。

在體育中心的注視下,朗州路、武陵大道突破穿紫河,穿越石長鐵路,將柳葉湖、太陽山變為城市“后花園”,并與杭瑞高速等主干道共同編織成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的交通骨架。
更令人感慨的是體育中心自身的蛻變。當年為大型賽事而建的場館,如今已深深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據統計,體育中心每年接待健身群眾超過70萬人次,日均超過2000人次。從清晨到傍晚,田徑場、足球場、籃球場、門球場、網球場等設施幾乎從不空閑。34個體育協會以此為大本營,從傳統的太極拳到新興的街舞,不同年齡層的市民都能在這里找到屬于自己的運動樂趣。

30年光陰流轉,道路與社區如生命的觸索般從體育場蔓延開來,將昔日的城郊編織成繁華腹地。體育中心宛如一枚定海神針,不僅錨定了城市向北發展的軸線,更牽引著學校、醫院、商場等生活脈絡在此匯聚。若說拔地而起的高樓是城市生長的年輪,那么體育中心,便是一部以磚石為頁、跑道為行的“城長記”,為這座“桃花源里的城市”寫下了最溫暖的注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