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德日報記者 李萌 通訊員 陳春喜 錢銳
時值秋收,為有效防治大氣污染,改善環境質量,臨澧縣各鄉鎮(街道)積極行動,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恪守“疏堵結合、協同推進”原則,全方位壓實責任,全覆蓋強化宣傳,全力推進秸稈禁限燒和綜合利用工作,用實際行動筑牢秸稈禁限燒的“防火墻”,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


“人防+技防” 筑牢秸稈禁燒“防火墻”
今年,臨澧縣全縣中稻種植面積21.59萬畝、晚稻種植面積27.04萬畝,共計48.63萬畝,秸稈禁燒任務艱巨。為此,臨澧縣根據區域環境敏感程度,差異化劃定禁燒區與限燒區,明確管控邊界。
9月12日上午,安福街道肖家河社區召開黨員大會,正式啟動秸稈禁燒志愿者“隨手拍、隨手滅”兌積分活動。活動一公布,立即獲得了在場黨員的支持和認可。老黨員劉文明在會上主動表態:“秸稈禁燒是保護環境的大事,現在有了積分激勵,我們不僅要自己帶頭不燒秸稈,更要主動參與‘隨手拍、隨手滅’,為社區環境出份力!”
肖家河社區位于城鄉接合部,轄區農田分散,部分居民環保意識有所欠缺,僅靠社區干部巡邏,難以實現“全方位、無死角”監管。為破解這一困境,街道聯合社區兩委班子走訪居民小組,召集種糧大戶、老黨員開座談會,收集到“多宣傳禁燒危害”“給參與居民發點實惠”等建議,最終推出“隨手拍、隨手滅”兌積分活動。
此次活動規則簡單清晰:志愿者發現秸稈焚燒火點后,通過電話向社區反映,經核實無誤,便可按三種處置標準兌換積分;累計積分可在社區兌換同等價值的商品。
位于臨澧縣東邊的烽火鄉,創新推行“人機協同”模式。該鄉依托無人機與地面巡查隊伍緊密配合,構建起“發現—定位—處置”全流程空地一體化防控體系,實現秸稈禁限燒智慧化、精準化管理。

記者在采訪中看到,一臺小型無人機搭載高清攝像設備,開展全域巡航監測,實時識別火點與煙霧信號;大型無人機則配備專用滅火裝置,針對初發火點實施快速精準撲救,真正做到“即發現、即處置”。同時,由鄉領導干部帶頭,駐村干部和村干部共同組成聯合巡查隊,在各村(社區)關鍵區域設立瞭望點,強化實地監控。借助無人機回傳的實時圖像與定位信息,巡查人員可迅速抵達現場,對已處置火點進行復核,并對較大規模火情開展應急撲救,形成“空中有天眼、地面有人防”的立體化監控網絡。
在澧水河畔的新安鎮,文昌社區干部翟千軍兜里一直放著一張包保清單,清單上每一戶農戶的姓名、聯系方式,每一塊農田的位置、面積、作物品種都記錄得清清楚楚。這是新安鎮推行的“干部包戶、地塊認養”工作模式。
翟千軍說:“每天至少要到負責的田間轉兩圈,既要查看收割進度,也要留意是否有焚燒苗頭。”遇到農戶因秸稈處理麻煩而猶豫要不要焚燒時,他就會掏出提前準備好的秸稈禁燒責任承諾書,坐在田埂上和農戶一起算“三本賬”——燒秸稈污染空氣的“環保賬”、易引發火災的“安全賬”、回收利用能增收的“經濟賬”,讓禁燒責任真正落到實處。如今,新安鎮所有耕地已實現“地塊有人認、責任有人擔”,包保覆蓋率達100%。
當前,面對大氣污染防治的嚴峻形勢,臨澧縣多措并舉,將秸稈禁限燒工作納入鄉鎮(街道)和相關部門年度生態環境工作績效考核范圍。各鄉鎮(街道)堅持“疏堵結合、協同推進”原則,壓實責任、強化舉措,科學組織調度,確保秋糧顆粒歸倉,同時通過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全力筑牢生態環境保護防線。
屋場“小課堂” 改變群眾思想觀念

改變耕作方式,農民一時難以習慣。為此,臨澧縣各鄉鎮(街道)變“被動約束”為“主動引導”,將宣傳陣地前移到村民家門口,進行零距離溝通。
“秸稈燒了污染天,打成飼料能賣錢……”每當傍晚時分,新安鎮居民的院壩里就熱鬧起來,一場場秸稈禁燒屋場會吸引了不少村民圍坐過來。
為讓秸稈禁燒政策和環保理念深入人心,新安鎮組建了由鎮干部、村干部、農業技術員組成的“流動宣傳隊”,帶著宣傳手冊、懸掛橫幅走村入戶講政策,還把外地秸稈回收利用的成功案例、秸稈焚燒引發事故的警示視頻轉發到各個村民微信群。村民何永桂說:“以前總覺得秸稈留著沒用,燒了最省事,現在看了視頻、聽了講解,才知道秸稈還有這么多用處。”接地氣的“屋場小課堂”,讓“禁燒護環境、回收能增收”的道理真正聽得進、記得住、做得到。
在四新崗鎮,鎮村干部每天結合“鄉村夜話”活動,在農戶屋場、村部廣場、禾坪上召開小而精的“屋場連心會”。干部與群眾同坐一條凳,用通俗易懂的方言講解禁燒政策、環保法規和焚燒危害,算清“經濟賬”“健康賬”“法律賬”,徹底打消部分群眾的僥幸心理。
在佘市橋鎮每天傍晚的屋場會上,工作人員認真傾聽農戶在秸稈處理上面臨的實際困難和訴求,針對“秸稈去哪了”“怎么處理更省事”等問題,現場答疑解惑,共同商討解決辦法,讓禁燒規定從“政府命令”轉變為村民自覺遵守的“集體約定”,極大地激發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識。
9月16日傍晚,望城街道楚城社區一農家屋場院落,村干部與村民們圍坐一堂,通過屋場會的形式向村民講解秸稈露天焚燒的危害及違規焚燒將面臨的法律責任,傳遞“秸稈還田、綜合利用”的綠色理念,并現場解答群眾疑問,引導大家自覺抵制焚燒行為。同時,村干部還逐戶發放精心編印的秸稈禁燒宣傳手冊,有效提升村民們對禁燒政策的知曉率和環保意識,為守護當地的藍天沃土奠定堅實的群眾基礎。
正是因為各基層干部的心連心引導,讓很多農戶轉“拒”為“迎”。這種接地氣、有溫度的交流方式,成功打破隔閡,消除了農戶的抵觸情緒,使“不能燒、不敢燒”的硬性約束逐步內化為“不愿燒、不想燒”的自覺行動,形成了全縣“人人知曉、人人參與、人人監督”的群防群治良好氛圍。


以“用”代“燒” 持續推進秸稈綜合利用
正值金秋時節,雙搶過后,在享受豐收的喜悅之時,不少農戶對秸稈的去處表示煩惱。秸稈禁燒工作該怎么進行?記者走進臨澧縣太浮鎮陳二鋪社區尋找答案。
9月17日上午,記者在陳二鋪社區服務中心前的高標準農田中看到,一臺秸稈粉碎機正有序作業,秸稈被粉碎后留在田間,通過旋耕與土壤充分混合。陳二鋪社區黨總支書記萬元菊介紹:“秸稈科學粉碎后可以直接作為肥料使用,增加土壤的肥力;再進行翻耕能讓秸稈快速腐熟,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成分。這次我們采購了3臺秸稈粉碎機,抓緊時間粉碎翻耕后正好能趕上冬油菜的種植時機。”
縣政協委員、種糧大戶張革鋼向記者透露,他今年承包了300畝一季稻和700畝晚稻,如果按照傳統焚燒方式,確實便捷,但是污染了大氣。今年太浮鎮和社區工作人員多次上門宣傳,鼓勵他進行大田翻耕和秸稈粉碎還田,購買農機還有補貼。他采購了1臺秸稈粉碎機解決了秸稈問題,對秸稈綜合利用的政策表示積極配合。
近年來,臨澧縣將秸稈綜合利用作為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促進綠色發展的關鍵舉措,積極探索創新資源化利用途徑。2024年,全縣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0.2%。
目前,臨澧縣成立由縣長任組長的領導小組及農業農村局牽頭的工作專班,建立協同推進機制,將秸稈利用成效納入鄉村振興實績和生態環境保護考核體系。專班前瞻性編制《秸稈綜合利用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 年)》,配套出臺覆蓋全鏈條的扶持政策,包括作業補貼、設備購置補貼、收儲運體系建設補貼、加工線新建補貼、秸稈消納補貼,支持腐熟還田示范區建設。
當前,臨澧縣重點扶持標桿企業,喬氏水稻專業合作社投資600萬元建成綜合處理中心,其“收儲網絡化、加工規模化、利用多元化、運營市場化、帶動社會化”的“五化”模式,成為全省示范樣板;大力培育專業化農機服務組織58個、區域性社會化服務中心14個,對“五化”示范主體給予扶持補貼;嚴格落實每噸20元的秸稈消納補貼,有效激勵市場主體積極收購利用本地資源。全縣建成標準化秸稈收儲中心1個、鄉鎮村站點9個,新增年收儲轉運能力1.2萬噸,形成布局合理、運轉高效的網絡體系。
當前,臨澧縣在秸稈禁燒工作中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效,但面對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保護形勢,仍須持續發力,久久為功。責任在肩,任重道遠。接下來,臨澧縣將壓實責任擔當,嚴格對標對表中央、省、市關于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各項決策部署,堅決扛牢生態環境保護政治責任,深化風險隱患排查整治,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綜合運用現代科技手段,一體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推動生態環境質量加快改善,以堅定的決心和有力的措施,守護好這片藍天碧水。
(本版圖片由臨澧縣委宣傳部提供)
一名基層生態環保工作者的心聲
□王偉華
今年2月,我調整崗位來到安福街道生態事務中心。這份工作的核心,便是守護碧水藍天、守護綠水青山。我對干好這份工作充滿信心。
轉眼到了5月,正值油菜籽收割旺季。安福街道屬于全域禁燒區,要打贏藍天保衛戰,就必須做實群眾工作、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堅決杜絕秸稈焚燒行為。起初我信心十足,可下村開展工作沒幾天,挫敗感就漸漸涌了上來——有農戶直言:“你們真是閑得沒事干,管得也太寬了!”面對這樣的質疑,我不禁開始自我懷疑,卻也只能硬著頭皮扛起責任:頂著烈日在田間巡查,發現火點便及時撲滅。
站長察覺到我心中的郁結,便耐心跟我剖析焚燒秸稈的弊端:若圖一時省事一把火燒掉,既會產生煙塵污染空氣,還容易引發火災,更重要的是,隨意焚燒秸稈還要承擔法律責任。更何況,如今縣里正大力推廣秸稈綜合利用——不僅對低茬收割、深翻耕提供資金補貼;秸稈打碎還田還能改善土壤結構、增加肥力,幫農戶降低生產成本;不少種植大戶還會把秸稈打捆出售給生物發電廠,額外增加一份收益。說著,站長還給我列舉了不少秸稈綜合利用帶來經濟實效的案例。聽著他的話,我心中的迷霧漸漸散開,也暗暗下定了決心:一定要還群眾一片潔凈的藍天。
安福街道下轄10個農村社區,人口多、農田散,要做好秸稈綜合利用與禁燒工作,必須把功夫下在前面。我和社區干部一次次進村入戶、上門溝通:用數據說明焚燒秸稈產生的煙塵對大氣的污染,用政策解讀低茬收割、深翻耕的補貼支持。白天,我們在田間地頭巡查值守;深夜,我們又到村頭屋場宣講動員——只為最大限度爭取群眾的理解與支持。
日子一天天過去,我的皮膚曬得越來越黑,轄區里的變化卻在悄然發生:田埂間的濃煙少了,空氣里嗆人的焦煳味淡了,農戶們主動把秸稈送去回收或進行環保處理。越來越多人開始在微信朋友圈曬出隨手拍的藍天,帶著孩子去公園散步的居民也日漸增多。我忽然明白,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眼下又到了秋收季節,田間的秸稈再次成為我們共同的考題。可我堅信,只要守護美好生態環境的努力不變,心中的藍天夢想就一定能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