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慶市九龍坡區融媒體中心記者 鄔姜 高曉燕/文 周邦靜/圖
“確實賣完了!明年!明年我們產量還要增加,一定提前跟大家說,真的不好意思!”
……
連日來,在重慶市九龍坡區西彭鎮長安村,重慶桃鄉醉谷農業股份合作社理事長謝華的電話簡直成了熱線。
合作社8000多棵鷹嘴桃樹迎來首個豐年,加上前幾個月出品的早熟品種,共計5萬多斤桃子被一搶而空,入股村民增收近30萬元。
剛剛過去的這個夏天,長安村花果山的桃子累計賣出11萬余斤,不少村民為此感慨萬分:三代人,數十年光陰,終于讓這一縷百年桃香重回花果山。
繁盛與沉寂
長安村位于西彭鎮西部,2002年由原長安村和花果山村合并而成,長江如一條碧綠的絲帶環抱村莊。源自南宋時期的摩崖造像,靜靜訴說著回響千年的文脈和鄉愁。
“花果山這個名字,還是在我出生那些年取的呢!小時候,我每天都在山上跑,桃子、李子、橘子,香得很吶!”63歲的村民曹光志,一輩子住在長安村,見證了村里數十年的變遷。
上世紀五十年代,這座山還沒有名字。得益于江水滋養,土壤濕潤肥沃,村民自古就有種植果樹的傳統,山上1500多畝桃子、李子、杏子、枇杷、柑橘等果樹四季飄香。
1958年,這里被定為重慶市水果種植典型并加以扶持。從那以后,國營果品公司的貨輪頻繁靠岸收購水果,銷往全市、全國,甚至走出國門。
水果出了名,客人自然就多了。尤其是夏天,長安村特有的百花香桃,粉嫩飽滿,清香撲鼻,口口香甜,賓客紛紛贊嘆:“這不就是齊天大圣最愛的‘花果山’嗎?”
“花果山”之名由此產生,長安村也更名為花果山村。
“那時候家家種果樹,雖然管理不如現在科學,但憑借先天條件,水果產量喜人,大伙兒收入持續增長,我們村越來越有名。”曹光志回憶道。
然而,誰也沒想到,這花果山會一度荒蕪。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受市場和政策導向影響,柑橘種植規模迅速擴大,花果山的水果種類越來越單一。2000年前后,村里大量勞動力外出打工,果園漸漸無人打理。外地水果憑借更好品種、更多渠道搶占市場,長安村水果日漸式微,連有百年歷史的百花香桃也黯然失色。曾經熱鬧非凡的果園逐漸沉寂,果農收入大幅減少,村莊經濟發展陷入困境。
花果山,就這樣成了雜草遍野的荒山。往日繁華,如一場大夢,只留在村民的記憶里。
堅守與希望
轉機,源于不甘與信念。
面對荒山,長安村人心底總埋著一份不舍,一批“開荒人”重新開始在花果山播種希望。
2011年,時任長安村黨支部書記的李元臺下定決心,要帶著鄉親們重振花果山,找回那份丟失的桃香。
“百花香桃是長安村的寶貝,現在沒有了,我們就種回來!”他自籌資金創辦重慶勇長奇水果種植股份合作社,流轉100多畝土地,帶頭種植1600多棵桃樹,輾轉各地考察學習,反復試驗種植技術。
隨著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理念不斷深入,南臨長江的長安村,肩負起守護江岸生態的使命,花果山的未來也更加清晰。
2017年,花果山新桃樹首次掛果就采摘了3000多斤。村民們信心倍增,紛紛自主學習種植技術。到2019年,百花香桃種植面積已達500多畝,年產3萬多斤,參與農戶超過300戶,香桃價格也從最開始的每斤幾角錢漲到了20多元。
李元臺和村民的“開荒”試水,使花果山的蛻變邁出關鍵一步。
2021年,九龍坡區正式啟動“長江花果山·四季花果鄉”農旅綜合體項目,以“農文旅”融合的發展模式,通過開展土地宜機化整治、完善水利灌溉設施,將荒山變成智慧鮮果示范園區,分層種植多品類水果。同時,通過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改善生態環境,保護長江流域生態穩定,為長江沿線增添綠色屏障。
同年9月,村里牽頭組建了村集體經濟合作社——重慶桃鄉醉谷農業股份合作社。長安村自此邁上產業發展快車道,向多元化、規模化、現代化闊步而行。
新生與未來
花果山的“新征程”,打的就是“生態牌”。
區農業農村委啟動花果山產業提檔升級項目,引入“智慧果園”系統,為果園配套水肥一體化澆灌設備,實現生態種植與科技管護的結合。這不僅讓農藥用量減少30%、人力成本降低60%,果園抗旱防澇能力明顯增強,更顯著提升了沿岸水土保持能力。
2024年,51歲的謝華成為重慶桃鄉醉谷農業股份合作社理事長。讓他驚喜的是,“智慧果園”系統將水分精準地輸送到桃樹的根部,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水分的蒸發和浪費,加上持續改良的土壤結構、科學施肥管理等,桃園出桃的品質有了保障。
花果山上,桃香回來了。
桃子種植面積越來越大、品種越來越多。備受市場追捧的就有百花香桃、富麗桃皇、紅金剛、鷹嘴桃等品種,成熟期可從每年4月持續到8月。其中,鷹嘴桃經過3年“調試”,今年迎來首個豐年,“爆賣”2萬斤。除了桃子,合作社種植的柑橘、李子等水果也備受歡迎,真正實現四季有花果,全年有歡樂。
花果山上,年輕人多了。
隨著水果產業越做越好,鄉村生活越來越方便,直播、短視頻等“新農活”廣泛興起,花果山上的年輕人慢慢多了起來。“今年好幾個娃娃回來幫忙,有的要回來創業,還有的當上村干部,村頭老輩們高興得很。”曹光志感慨道。
今年8月22日,九龍坡區融媒體中心為長安村開設了助農銷售公益直播專場。年輕媒體人用自己的方式,帶著網友沉浸式體驗采摘,直播帶動訂單500件,銷量5000多斤。

如今的長安村,一棟棟新房拔地而起,一輛輛小汽車開進農家,果農細心照看著每一棵果樹,返鄉的青年在果園認真拍著小視頻。
望著村里的這番新景象,謝華不禁心潮澎湃,他提筆在筆記本上寫下合作社今年的“成績單”:“入社土地725畝,農戶166戶465人,分紅29萬元……”
未來的花果山,還會寫出怎樣“以桃為媒”的新故事?
謝華說,他不確定,但也不迷茫:今年秋天賣橘子,再申報綠色食品標志;明年幾個桃子品種會更成熟,得提前鋪渠道。另外,要嚴控品質、做好保鮮,還要把“直播+采摘”做得更扎實——最終目的只有一個:讓村民增收致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