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三峽融媒體中心記者 應鳳林 文/圖
晨光熹微,白霧如紗。
海拔千米的山巒之巔,重慶市萬州區太安鎮鳳凰社區的壟壟茶山上,每一片茶葉都掛著晶瑩的露珠,仿佛整座山都在呼吸。
60多歲的熊長壽踩著露水巡查茶園,指尖撫過茶樹剛修剪完的新鮮切口,眼里滿是笑意:“這3000畝茶園,是咱們村里真正的寶貝。”
這片隱于高山的茶園,蘊藏著千年茶韻。茶農們世代守護的“老茶梁”,曾是唐代貢茶的產地。
然而,大山的阻隔、技術的滯后、銷路的困局,曾給茶山蒙上一層愁緒:畝產收入不足千元,茶香里浸滿生活的苦澀。
如今,歐盟標準有機茶質量認證讓茶葉身價翻番,村民手持股權證享受分紅,在家門口一年就能掙2萬多元。
千年茶山,重煥生機。
從“苦澀茶田”到“黃金茶園”,從“空心村落”到“全國最美休閑鄉村”,鳳凰社區以生態為基、文化鑄魂、改革助力,讓茶香漂洋過海,浸潤老百姓越來越甜的日子。
古茶新香
初秋的鳳凰社區,漫山翠色如碎玉傾瀉,層疊的茶壟順山勢鋪展,宛若巨幅綠毯。
“老茶梁”遺址旁,幾株古茶樹依然吐露新綠,粗糙枝干爬滿青苔,靜靜訴說著唐代貢茶的往日風華。
“小時候聽老人說,這些茶樹下的泥土都沁著茶香。”鳳凰社區黨支部書記李曉波手掌輕撫蒼老枝干,仿佛觸摸到舊日時光。
記憶中的茶香里,也曾浸滿苦澀。
1997年,集體茶廠改制后,茶農們雖守著“老茶梁”這塊金字招牌,卻因技術落后、銷路狹窄,畝產收入始終不足千元。
“施化肥怕燒苗,打農藥怕超標,最發愁的是采下來還賣不上價。”村民李德兵接過話茬回憶道,“2015年,我家兩畝茶園僅收入1800元,遠不如外出打零工。”
轉機始于2016年。那年,鳳凰社區獲評中國傳統村落,依托這一文化品牌優勢,在太安鎮黨委政府推動下,社區引進玖鳳旅游公司,共同開啟茶園的“有機革命”。
“剛開始很多人有顧慮。不用化肥怎么長茶葉?不打農藥還不被蟲子吃光?”太安鎮黨委書記胡貴指著眼前的茶園說,“鎮干部們帶著村民一次次到外地有機茶園考察學習,算生態賬、長遠賬——按照有機標準種植管理,只要獲得歐盟標準有機茶質量認證,一公斤茶可多賣400元!”
觀念轉,行動變。村民從懷疑到嘗試,從嘗試到信服。茶園也跟著氣象一新:生態防控設施遍布茶壟,灌溉管道沿山蜿蜒,水珠輕落,潤土無聲。
2019年,歐盟標準有機茶質量認證通過,茶葉身價倍增——“老茶梁”三峽銀針每公斤售價達數千元,依然供不應求。
“我們出口的茶以夏秋茶為主。如果只采一季春茶,畝產值約1萬元,加上夏秋茶,能提高到2.8萬元以上。”說話間,茶園管理員譚坤林指尖輕抬,掐下一片標準的一芽一葉。
如今,茶園一年可采收4至5次,生產期從4月一直延續至11月。
古村新貌
踏著青石板路走進鳳凰社區,腳步聲回蕩在清晨的寧靜中,驚起墻縫間棲息的麻雀。
丁家箭樓的夯土墻在陽光下泛著暖光,幾位老人坐在墻根下的石凳上閑話家常,手邊的茶杯里飄著縷縷茶香。
這座始建于清代的防御建筑,曾因年久失修幾近坍塌。如今通過“修舊如舊”重煥新生,成了游客打卡的熱門地。
“你看這木窗雕花,都是一點點摳出來的,和百年前一模一樣。”守樓人李建國用抹布擦拭窗欞,指尖摩挲著雕花凹槽,語氣里溢滿自豪。
李德兵的農家樂就開在箭樓旁。門口木牌上用紅漆寫著“茶香土鱔魚”“茶葉蛋”,都是客人點單時點得最多的招牌菜。
“游客來采茶、制茶,手上沾著茶香,中午在我家吃飯,晚上住民宿。”他翻著記賬本,嘴角忍不住上揚,“今年營業額預計破50萬元,以前想都不敢想。”
村里的改變,遠不止這些。
污水管網入戶,旱廁改成生態衛生間,屋前屋后的籬笆都用茶樹枝條精心編織而成。風一吹,還能聞到淡淡的茶香。
“以前村里是土路,走一趟滿腳泥,褲腳總沾著土疙瘩。”剛摘菜回來的村民魏太云,笑著拍了拍干干凈凈的鞋底,“現在換成平整的石板路,走再多路也不沾灰,城里親戚來了都說比他們小區還干凈,住下就舍不得走。”
這座浸在茶香里的古村,如今已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還入選“全國茶鄉旅游精品線路”。山間的“千層梯田”成了攝影愛好者扎堆拍攝的勝地,“中國美麗田園”“全國最美休閑鄉村”等“國字號”榮譽接踵而至。
2024年,10.86萬人次游客帶來1657萬元旅游收入,210名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
古韻新章
茶山上,日影西斜,拉長了茶樹的影子。
62歲的魏光華坐在石頭上,仔細數著這個月的工錢,皺紋里都透著笑意:“老了還能在家門口掙錢,給兒女減輕負擔。”
這份底氣,來自“三變”改革。鳳凰社區通過清產核資,將茶園、林地量化折股,家家戶戶都領到了股權證。
“去年分了3000多元,今年茶葉行情好,估計能拿得更多!”村民譚文星翻著股權證,越說越振奮,“村里14個合股聯營主體、23個新型集體經濟組織,真正讓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成為現實。”
改革紅利沿股權鏈流入千家萬戶:景區內33戶閑置農房入股改建民宿,每戶年均分紅2500元;“茶鄉人家”項目帶動16戶脫貧戶搭上發展快車,不僅優先參與茶園管護、景區服務,每年還能領取1200元產業分紅。
村民孫光榮的兩畝晚熟李子林就種在茶園不遠處,枝頭的李子紅得發亮。這幾年茶園游客多了,他家的李子也成了“搶手貨”——10元一公斤,一天能賣200多元。
“這‘旅游飯’真香!”孫光榮順手拿起一顆李子,用衣角擦擦遞過來,“嘗嘗,都是沾了茶樹的光,來的人多了,果子根本不夠賣。”
看著村民們的笑臉,李曉波深有感觸。他站在觀景臺上,望著這片重煥生機的土地說道:“保護不是圈起來當標本,發展不是砍古樹建高樓。鳳凰社區要走的路,就是讓綠水青山永在,讓老百姓的腰包越來越鼓。”
遠方的茶園里,余暉落在茶尖上,鍍上一層金邊。清風拂過,捎著千年的茶香,也捎著新時代的希望,在山谷間久久回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