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報記者 劉凌
強化黨員教育管理,廣大黨員干部沖鋒在前,做群眾的主心骨和貼心人;持續為基層減負,讓黨員干部把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落到實處;糾“四風”樹新風并舉,從思想上清除“病灶”、拔除“病根”……
常德市扎實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全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先學一步作表率、深學一層求實效,用觀念之變引領風氣之變——黨員干部在“人情往來”上做“減法”,集中整治違規吃喝,深化整治突出問題,一體推進學查改;在干事創業上做“加法”,將作風建設融入日常,主動擔當作為,以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引領形成正氣充盈的社會生態,振奮了發展信心。
“自身正、自身硬,才能贏得信任”
8月22日,常德市漢壽縣巖汪湖鎮金盆嶺村的黨員們在村道旁集結,他們自帶鐵鏟和掃把,沿路清理道路旁的雜草。每個月的這一天舉行主題黨日活動,是這個村黨總支部堅持了12年的規矩。
“集體學習、義務勞動、政策宣傳,每一次主題黨日就是一次黨性的錘煉。”村黨總支書記張祖愛強化黨員教育管理,進行黨員積分公示,所有公共區域的活兒全歸黨員義務干,黨員還要聯系群眾“做好事”,就像比賽似的,誰都不愿缺席、掉隊。
黨風正則民風淳。金盆嶺村沒有一位專職保潔員,卻處處潔凈如新,大家自覺維護環境衛生,進行垃圾分類處理。風清氣正的好環境引得“鳳還巢”,6家小型加工廠陸續進駐,500多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這些年,金盆嶺村捧回了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等“金字招牌”。“全國各地團隊來學習交流,我就送兩個字——堅持!”在張祖愛心里,作秀和做事完全是兩碼事。“我們農村基層黨員只有自身正、自身硬,才能贏得信任,帶領鄉親們走好鄉村振興之路。”
黨風是表現,黨性是根本。常德市委堅決扛牢主體責任,全市上下以讀書班、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主題黨日為載體,組織黨員干部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黨的作風建設的重要論述、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跟進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最新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等內容,從黨的創新理論中汲取黨性滋養,進一步修好共產黨人的“心學”。
“黨性修養不是一陣子,而是一輩子。學習教育不是‘一陣風’,也不是要過關,而是要真正做到作風過硬。”5月29日,市委警示教育會暨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年輕干部、關鍵崗位干部、新提拔干部讀書班上,一位90后年輕干部由衷地感慨。
“減負不減責任”
9月2日,清晨的薄霧還未消散,鼎城區謝家鋪鎮港中坪村黨支部委員、村委會委員代麗平就走向了糧食生產萬畝綜合示范片區。眼下正值晚稻孕穗期,代麗平這些天一直忙著收集農技服務需求。“過去,大清早可沒工夫干這些。整理資料、打卡留痕……哪一樣不得花時間。”
代麗平在村里轉了一圈后,回到港中坪村黨群服務中心,記者發現門口的掛牌簡潔明了,辦事大廳看起來更加清爽。“我們村部最多的時候有38塊牌子,現在只有10塊了。”代麗平說,和牌子一同減少的還有職能部門交辦的事項、要求村里開的證明、村干部手機上種類繁雜的微信工作群等等。代麗平掰著手指頭,語氣輕快地細數著村務工作的變化,最后正色說道:“減負不減責任。現在大家有更多時間到群眾中去,把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落到實處。”
這一年來,港中坪村兩委積極協調,村里完成了自來水增壓工程,新建了污水凈化池,推進了高標準農田改造、舊房改造等,村民幸福感全面提升,主人翁意識大大增強。“村里啟動農文旅融合項目,大家開村民大會和屋場會,集體討論解決了停車難問題,有33戶村民主動讓出曬谷坪修建了停車場。”村民戴慶偉說,大伙還集思廣益舉辦系列活動,帶動村里農旅融合發展。今年“五一”假期,港中坪片區“Country Walk?港中村游記”主題活動吸引了八方來客,累計接待游客4萬余人次。
堅決向形式主義“亮劍”,一場基層治理變革在常德從上到下掀起,在學習教育期間,常德聚焦持續為基層減負增效,開展“十減”行動,實施“十增”舉措,著力破解“小馬拉大車”突出問題。從市本級組織開展的“百名村(社區)黨組織書記評‘為基層減負’”電話調查情況來看,認為取消事項“很有效”、工作負擔“明顯減輕”的占比均超過了95%。
作風建設為黨的工作大局服務,持續為基層減負,就是讓基層干部能夠用更多時間和精力來服務群眾抓落實。學習教育期間,全市廣大黨員干部一體推進學查改,砥礪奮發有為的精氣神,推動了零基預算改革、陽光中介超市、陽光招生、“送解優”行動等一系列惠民舉措的落地落實。
“我的婚禮幸福又輕松”
決定今年回老家常德市澧縣舉辦婚禮,劉青開始還有些擔心。
這位2016年入伍的現役軍人,還記得小時候老家澧縣碼頭鋪鎮刻木山村辦婚禮的場景——酒席一擺就是兩三天,菜品標準、煙酒檔次都不低。一場婚禮下來,動輒10多萬元的花銷。
“我是黨員,丈夫也是軍人,我們不想大操大辦,但又怕父母覺得沒面子。”劉青本以為回家商量的時候會產生矛盾,卻沒想到母親反倒勸起了她——“村規民約”有規定,婚宴酒席男女雙方合辦不超過30桌,每桌宴席不超過10個菜……
常年在部隊的劉青,這次回鄉發現村里的變化好大:荒山變成了“花果山”,村民不是在果園里忙碌,就是在水果加工廠里打工,沒人閑著打牌賭博,巧立名目整酒,大家一心一意把日子過好,村里更是剛剛捧回來第七屆全國文明村鎮的“金字招牌”。
劉青的婚禮很簡約,擺了8桌,全部費用不到1萬元,親朋好友圍坐一堂,雖無奢華排場,卻滿溢真摯溫情,她由衷地感到“幸福又輕松”。
據澧縣縣委組織部副部長覃晶晶介紹,作為全國首批婚俗改革試驗區,澧縣持續深化“人情風”綜合整治。學習教育開展以來,當地針對婚喪嫁娶中可能涉及的違規收禮、鋪張浪費等問題,要求廣大黨員干部深入查擺問題,帶頭移風易俗。
作風建設實踐表明,歪風與清風拉鋸較量,邪氣與正氣反復角力,必須發揚釘釘子精神,持續用勁。常德市委聚焦突出問題,真刀真槍推進整改,斬斷由風及腐鏈條,從思想上清除“病灶”、拔除“病根”。
如今的常德,公務活動實行“一碼通”繳納伙食費、交通費,“餐桌上的亂象”日漸消散,適度消費、理性消費、綠色消費更普及,走親訪友回歸親情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