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德日報記者 彭進軍 文/圖 每月逢“二”日凌晨5點前,澧縣涔南鎮曾家河社區的夜便被一群人喚醒。

魚販停好三輪車,打開頭燈,一個勁兒地卸貨。附近菜農陸續趕到,有秩序地搶占攤位,嫻熟地擺放自產“珍品”,盼能賣個好價錢。
張姨掏出老年機,卻沒有收款二維碼。她說智能機用不來,若遇顧客掃碼支付,便笑著回絕:“賣不了。”
對面蓉蓉支起豆腐花攤,今年初加入趕集行列,每次能賣出近200元。


天漸亮,市場內外漸呈水泄不通之勢。
叫賣聲、議價聲、喇叭聲此起彼伏。老漢蹲坐攤前,抽著旱煙閑談幾句,便將豆角換成零錢。肉鋪漢子赤膊上陣,刀起刀落,豬肉應聲成塊。早點攤熱氣騰騰,油條、米糕香氣鉆入人群,留人腳步。市場一角,賣衣服的大姐笑臉迎人,鮮艷衣裳引人駐足。挑選、試穿、還價,顧客心滿意足而去。


然而數年前,此地卻是另一番景象。
因無固定經營場所,農戶占道經營,形成以老207線過境道路為中心的馬路市場。攤位侵占車道,人車混行成常態,不僅交通常年堵塞,事故也頻發,群眾反映強烈。
為改善居民生活條件,保障道路暢通安全,2015年,原涔南鄉決定在原農機站舊址新建農貿市場。2016年秋,曾家河農貿市場正式投用。


市場占地近5000平方米,總投資480萬元,設60個門面與攤位。昔日公路兩側散亂占道的景象煥然一新,人車擁堵成為歷史。
曾家河農貿市場的人聲鼎沸,不僅是一方安穩生計,更是一幅生動的新時代鄉俗畫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