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報記者 武大為 文/圖
在常德城的東側,靜靜地蜿蜒著一條不尋常的街道——城壕灣。它的名字鐫刻著歷史的印記,它的土地浸染著歲月的滄桑。這里,曾經是商賈云集的繁華碼頭,也是抗戰英烈血染的戰場;如今,它是古玩愛好者的淘寶地,也是美食家們的打卡地。
在這個炎熱而漫長的夏季,因為工作,我幾次走進城壕灣,然后這里就成了我心中揮之不去的一個念想。城壕灣的故事,就是一部跨越元明清直至今日的“活的編年史”。

8月16日,晨光透過仿古建筑的飛檐,在青石板路上投下斑駁的光影。城壕灣最大的古玩門店甘霖居打開大門,店內的各類老物件在光影中泛著歲月感。清晨的城壕灣已然熱鬧非凡。古玩攤主們小心翼翼地擺出各種老物件:錢幣、瓷器、書畫、老鐘表……應有盡有,空氣中飄散著淡淡的茶香和舊物的氣息。沿著街道漫步,記者發現這里最迷人的是那種跨越時空的文化氛圍。

在石板街的文化廣場,一座深灰色的抗戰碉堡靜靜矗立。記者站在它面前,恍惚間時間倒流到1943年那個陰冷的日子。碉堡內,年輕的戰士正用凍得發紅的手擦拭著步槍,城外日軍的炮火聲不絕于耳,空氣中彌漫著硝煙的味道。“守住!一定要守住!”嘶啞的喊聲在槍炮聲中時斷時續。“這些都是歷史的見證,”旁邊一位老者的話將記者拉回現實,“你們這些年輕人是要知道、要記得那段殘酷的戰爭,那些流血犧牲的前人。”

繼續前行,一段保存完好的老城墻出現。記者將手掌貼在那被歲月洗禮長出苔蘚的青磚上,眼前浮現出明清時期的市井喧囂。滿載著茶葉、棉花、糧油的木船順著河道駛來,船工們吆喝著,商販們討價還價的聲音此起彼伏。街巷兩旁,酒肆、茶樓、南貨鋪一家挨著一家,木質的招牌在風中輕輕搖晃。茶樓里,說書先生拍著醒木講著古今軼事;酒肆中,三五好友就著花生米喝酒談天說地;南貨鋪里,蜜餞、糕點、干貨擺放得滿滿當當;臨水小街上,挑夫擔著貨物穿梭往來,酒肆里飄出誘人的飯菜香。

肚子一聲咕嚕,這誘人的香氣,不知是源自歷史的想象,還是現實的召喚。再往前,美食街上擂茶兩個大字便十分惹眼。走進去坐下來,鄰桌的幾位老居民正在聊天。“改造前的城壕灣可不是現在這樣。”一頭白發的老先生指著窗外整潔的街道感慨:“2014年棚改后,這里完全變樣了。棚戶區變景區了,這漂漂亮亮多好。最欣慰的是,一些歷史痕跡都留下來了。”擂茶的香味飄散,胃里一陣暖流。好日子里,人們不會忘記那些來時路。
古今交匯中,記者在城壕灣完成了一場時空對話,城壕灣的一磚一瓦,一景一物,既保留著歷史的厚重,又洋溢著新時代的活力。它亦會繼續記錄時代的發展和變遷,擁抱城市的未來,成為常德歷史文化與現代生活交融的新地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