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報記者 姜美蓉
“好看的店是越來越多了,可好吃的菜,咋就越來越少了呢?”最近跟老友約飯,轉悠半天,硬是沒找到一家對胃口的小館子。
這事兒怪了!街頭巷尾,新開的館子一家比一家光鮮亮麗,可細看菜單,味兒都差不多。明艷的色彩、花哨的擺盤、堆滿的裝飾,儀式感是拉滿了,可這近些年火起來的“漂亮飯”,看著像藝術品,吃著嘛……就未必了。
00后的小黃,是“漂亮飯”的鐵桿粉絲。她前不久剛拿到見習工資,第一件事就是拽上閨蜜,殺到一家網紅店“打卡”。想整一頓“漂亮飯”?其實不難。哪怕你懶得翻手機查攻略,只要往城里最熱鬧的商圈、步行街一扎,那些主打黑白灰“性冷淡風”、滿眼“原木自然風”的網紅店,準能撞見。各家招牌菜名頭不同,可“漂亮”是共同點:幾片三文魚刺身卷成花兒,配上牛油果片,顏色撞得晃眼;玻璃杯里裝著櫻花粉的奶昔,斜插兩塊奇形怪狀的餅干;甜點煎得焦黃油亮,再撒點能吃的香草……
這股“漂亮飯”的風潮,是近些年才真火起來,從北上廣深一路卷到咱三四線小城。說白了,它拿捏住的,就是“好拍照、好發圈”的死穴。看看網上那陣仗,光小紅書上,相關話題瀏覽量就奔著3.7億去了,討論帖超過200萬條!
其實,這“漂亮飯”能火,骨子里還是消費主義那套老把戲在作祟。甭管是自個兒在家費勁巴拉地擺盤,還是出門排隊打卡網紅店,大家伙兒掏錢圖個啥?還是圖個新鮮勁兒、圖個“氛圍感”。
這“漂亮飯”的擰巴勁兒,其實也照見了當下年輕人的活法。一邊兒,得在朋友圈、小紅書上精心“經營”熱愛生活的樣子,靠九宮格曬出“品質”,用儀式感給自己灌點“治愈”的雞湯,對抗日常的疲憊;可另一邊兒,這些年見識過太多消費泡沫的起起落落,年輕人心里也門兒清,警惕著呢,生怕一不留神又掉進新挖的“消費主義坑”里。
“漂亮”和“飯”,本不該是這么個擰巴法兒。真講究“漂亮”,那得是食材天然的好看,不該是流水線上倒模子刻出來的統一符號;飯再咋“打扮”,它歸根結底是填飽肚子、滋養身子的東西。
真要琢磨“吃”的意義,那也比“漂亮”要緊、比“漂亮”長久的事兒多了去了。打老祖宗起,吃飯就是最基礎也最實在的社交。老話講“民以食為天”,朋友間推杯換盞,感情就熱乎了;一頓家常便飯,家長里短間,多少誤會能消解,多少事兒能談攏?
有意思的是,眼下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琢磨著自己動手做“漂亮飯”。這倒像是個好苗頭,說明大家伙兒可能正從那種“表演式吃飯”里醒過味兒來,想把對食物、對生活的“掌控感”重新攥回自己手里。
在記者看來,當這種靠“顏值”撐場的味道慢慢褪去,年輕人或許更能咂摸出吃飯這事兒最本真的滋味——是食物本身在舌尖炸開的滿足,是給身體實實在在充電的踏實,是跟重要的人圍坐一桌、共享時光的溫暖,是一份簡單卻熨帖的安穩。當然吃飯追求“養眼”也沒啥錯,可生活的真滋味兒啊,永遠藏在那不用刻意擺拍、實實在在摸得著的日常煙火里。
說來也是唏噓,從前大家下館子,就是圖那口帶著鍋氣的煙火氣?可現在呢,料理包倒成了標配,一口家常的“鍋氣”,反倒越來越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