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孟琦
從城市綠化到城市更新,從改造老舊小區到升級地下管網……漫步常德的街頭巷尾,處處都能感受到城市建設帶來的驚喜變化。這些變化不僅在中心城區,7月19日、7月21日,《常德日報》頭版連續關注了安鄉縣、漢壽縣在城市建設、城市治理上取得的成效,這些成果不僅極大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質,也與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的要求高度契合,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理念在常德的生動寫照。
“城市發展要更注重存量提質”,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的這一要求在常德的老舊小區與公共空間改造中尤為鮮明。2019至2024年,常德市累計改造老舊小區1869個,以武陵區金沅雅舍小區為例,通過征求居民意見,修繕外立面、拓寬道路、新增停車位,讓居民從“要我改”變為“我要改”;安鄉縣深柳鎮文昌灣社區謝公巷推行“一巷一策”,43戶居民主動拆圍騰地建停車場,質量不過關的工程被責令返工,最終讓巷道從“臟亂差”蛻變為“凈暢美”;漢壽縣50天內拆除38家機關單位11350米圍墻,將曾經封閉的“機關大院”轉化為16處街頭綠地,讓擠占公共空間的“私家菜園”變回9萬平方米共享地帶……這些實踐證明,城市空間的更新,從來不是簡單的“推倒重來”,而是以群眾需求為標尺,讓每一寸土地都服務于民生幸福。
“建設美麗城市,推動減污降碳”,這一要求在常德的生態治理中落地生根。曾因污染嚴重被詬病的穿紫河,經過系統治理成為水清岸綠的“城市綠肺”,清晨的晨練者、傍晚的散步人群,讓這條河成為居民生活的“幸福紐帶”;海綿城市建設讓雨水實現“自然呼吸”,水資源循環利用效率顯著提升;全城鋪開的社區公園、小微綠地讓“推窗見綠、出門入園”從愿景變為日常,空氣質量持續刷新歷史最優。這些舉措讓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讓綠水青山成為了幸福靠山。
“提升城市治理精細化水平”,常德以“繡花功夫”做實民生細節。漢壽縣2.2萬個免費停車位、38家機關大院敞開大門供群眾就近停車,精準破解“停車難”;“全民城管”平臺讓群眾訴求解決率達98%,流動攤販管理既規范秩序又保留煙火氣,電動車管理體系與“林蔭騎行道”建設兼顧安全與便利。這些舉措看似細微,卻直抵群眾“急難愁盼”:從冗余桿牌的清理到巷道改造的“五個一”模式,從規范流動攤販到優化騎行環境,常德將治理融入日常,讓城市管理既有“力度”更有“溫度”,實現了“群眾的小事就是治理的大事”。
在城市肌理更新的同時,常德還始終守護文化根脈,踐行“加強城市文化軟實力建設”的要求。“漢香書吧”“城市驛站”遍布街頭,讓居民在煙火氣中感受書香;非遺進校園、進社區讓傳統技藝煥發新生;常德河街的非遺展演、謝公巷的文化墻,讓老故事在新場景中延續。這種文化滋養,讓城市更新不止于“面貌改變”,更在于“靈魂塑造”。當居民在文化墻前駐足、在書吧里閱讀、在非遺展演時喝彩,對城市的認同感與歸屬感便悄然生長,這正是“記得住鄉愁”的生動寫照。
從拆墻透綠到生態治理,從精細服務到文化傳承,常德的城市治理實踐始終圍繞一個核心——民生。正如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所強調的,城市的高度從不取決于樓宇的高度,而在于民生的溫度。未來,常德的建設者們將繼續以群眾“表情包”為工作“風向標”,以百姓“滿意度”為檢驗“試金石”,在“人民城市”的道路上書寫更多溫暖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