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收之后,也有煩惱。如何處置秸稈,就是個不大不小的治理難題。秸稈禁燒,一紙禁令,未必奏效。干部蹲點,可能也難守住四處火起。一些地方因地制宜,開始探索化“秸稈禁燒”,為“秸稈限燒”。綜合平衡大氣環境治理和農業生產,統籌考慮保護土壤、防治病蟲害,實事求是、堵疏結合,才能找到最優解。
秸稈還田好處多,有實打實的數據:相關技術能提升作物產量超7%。但不能“為還田而還田”。不規范的作業方式,不僅不能實現資源再利用,還可能影響下一茬作物生長。而且,秸稈還田須深耕。有的區域耕層較淺,追求還田為哪般?
秸稈還田,必須尊重科學,必須符合實際,還要多幫農民算算賬。有的地方創新托管服務,把專業事交給專業人,運用精細化技術提高作業效率。有的地方推行秸稈覆蓋還田條帶耕作技術,農藝農機相配套,有效解決了地溫低、大小苗等問題。我們常說,種地得用養結合。期待各地革新技術、優化機制、創新治理,真正用好農業的“另一半”,為耕地保護,糧食安全,提供更有力支撐。

來源:人民日報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