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報記者 李張念
“66封感謝信、12面錦旗,這是父親留給我們最寶貴的財產……”這是澧縣雄鷹救援隊隊長陳煌燚常常掛在嘴邊、記在心里的一句話。今年5月,陳煌燚家庭榮獲第三屆“全國文明家庭”稱號。
在陳煌燚眼中,父親陳長生像是隱于市井的俠士,有一副公認的古道熱腸。這位曾經的貨車駕駛員,數十年如一日奔走在志愿服務的路上,見義勇為、救困濟難、敬老助學,用一言一行感染著身邊的人。2019年,陳長生籌建的社會公益組織“澧縣雄鷹救援隊”正式注冊成立,陳煌燚第一個報名加入隊伍。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人們平靜的生活。陳長生第一時間組織隊友前往公共場所開展環境消殺。陳煌燚作為隊員,和父親并肩作戰,連續30多天堅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線。與此同時,陳煌燚年近六旬的母親易國珍成為最堅強的后盾,每日精心為隊員們準備三餐。整整30多個日夜,父子二人未曾停歇,足跡遍布300余個小區、公共場所、行政村及50多所學校,雙手磨出厚繭亦無悔。
2021年6月,陳長生因白血病不幸去世。強忍巨大悲痛,陳煌燚毅然接過父親留下的旗幟。此后,無論是馳援河南新鄉、河北涿州、湖南平江等地洪澇災害現場,還是堅守本地執行失蹤人員搜救、水上救援、防汛搶險等急難險重任務,他始終身先士卒,帶領隊員沖鋒在第一線。每一次出發,都是對父親助人精神的踐行;每一次救援,都在續寫著公益奉獻的新篇章。
在公益事業上奮力前行的同時,陳煌燚也用心經營著自己的小家庭。他與妻子羅娟相敬如賓,相互扶持,共同營造溫馨和睦的家庭氛圍。每當家庭聚會時,陳煌燚都會給兩個兒子講述爺爺在公益路上的故事,告訴他們要善良、勇敢、樂于助人。“爺爺和爸爸是我心目中的英雄與榜樣!”大兒子陳凱軒多次驕傲地表示。品學兼優的他,已成功考入澧縣第一中學。
“少說多做,默默奉獻,不求回報。哪里有需要,我們就去哪里。這份公益精神,就是我們家的傳家之寶。”正如陳煌燚所說,他正將這份精神傳遞給下一代,讓愛與奉獻成為家族永恒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