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浪
據《常德日報》報道,6月18日,那個暴雨如注的夜晚,石門縣人民醫院救護車在塌方與泥濘中輾轉200公里,完成了一場生命的接力。這不僅是一個驚心動魄的救援故事,更是常德市醫務人員在極端天氣下堅守使命的生動縮影。當偏遠山區的陳阿婆最終安全抵達醫院時,這場跨越十個鄉鎮的生死時速,已然超越了單個醫療機構的個案意義,成為詮釋新時代醫者精神的時代注腳。
石門縣的這場雨夜救援,恰似一面鏡子,映照出全市醫務人員在自然災害面前的無畏擔當。從市人民醫院到鄉鎮衛生院,從急診科醫生到救護車司機,整個醫療體系在極端條件下展現出的應急響應能力,正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最鮮活的實踐。這場救援中呈現的三個特質尤為值得深思:其一是基層醫療體系的應急韌性。當主要道路被泥石流阻斷時,救護團隊能夠迅速啟動備用路線,得益于平日對山區路網的熟悉與演練。其二是前后方協同作戰的高效性。醫院指揮中心通過現代通信技術實現遠程護航,展現出智慧醫療在應急救援中的關鍵作用。其三是醫護人員的職業本能。在輪胎數次擦過塌方邊緣的危急時刻,車上人員仍堅持監測患者體征,這種專業定力正是長期職業訓練的結晶。
暴雨中的救護車燈,照亮的不僅是崎嶇的山路,更是醫者仁心的精神高度。我們需要思考如何將這種感人的個體奉獻轉化為制度化的保障力量。一方面要加大山區醫療急救網絡建設,提升“最后一公里”的救援能力;另一方面,要更加關心關愛醫務人員,改善高溫暴雨環境下的工作條件。唯有如此,“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承諾才能在每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化作照亮生命歸途的溫暖燈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