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報記者 韓冬 李龍 通訊員 陳翔 實習生 姚盛 文/圖 7月1日,坐落于石門縣夾山鎮的湘鄂邊蘇區南鄉起義策源地紀念碑前,無人機升空的轟鳴聲與向革命烈士默哀的寂靜交織,一場跨越時空的科技與歷史的“對話”拉開。這是常德職業技術學院土建系的一次“紅翼護遺 匠心鑄魂”紅色遺址數字化保護活動,師生們帶著精密測繪儀器前往,經過數據采集和三維建模,南鄉起義舊址將有自己的“數字檔案”。
紅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貴資源,保護是首要任務。“隨著數字化技術快速發展,我們可以運用建筑信息建模BIM技術,讓紅色文化永久留存并且有聲有色有形。”教師黨員賀濤是“護遺建檔”的提議者,在石門革命老區紅色文化滋養下成長的他,希望家鄉的革命遺址在數字時代“新生”。土建系的黨員教師迅速響應,“紅翼護遺 匠心鑄魂”團隊隨即成立。土建系主任高飛表示,以黨建引領,用專業賦能,搭建傳播紅色文化的新窗口,這是系部轉型發展的一次嘗試,更是對地方精神坐標的守護。
當日驕陽似火,無人機航拍組師生對南鄉起義策源地核心區域進行高清影像與全景漫游底圖采集,為數字模型提取空中視角。三維掃描組師生操控激光掃描儀,毫米級點云數據如織網般覆蓋關鍵建筑結構,將每一處磚瓦的形貌轉化為海量信息。汗水濕透師生的衣背,學生陳鑫卻一臉成就感:“每一處紅色遺址都是鮮活的教科書,用所學技能,講好紅色故事,是我們大學生的責任與光榮。”
2024年10月至今,團隊已形成“數據采集—建模歸檔—成果轉化”的完整工作鏈,完成了6處紅色遺址的高精度數字化建檔。“觸摸一石一木,記錄一尺一寸,每一次測繪都是對歷史的凝視,對革命先烈的敬仰。”教師黨員李泰理坦言,在津市舊址測繪時,發現墻體上隱約可見的革命標語,讓團隊深刻感受到“護遺建檔”工作的溫度。
據悉,土建系將全力構建覆蓋常德全域的紅色文化遺產數字數據庫,第一期目標為常德6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數據庫包含建筑結構、材質紋理、空間坐標等信息,可為紅色遺址的修繕提供數字藍圖,同時搭建起探尋紅色歷史的新載體,讓革命先輩留下的歷史地標在數字時代得以永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