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報記者 楊志英 通訊員 李香莉 文/圖
6月中旬,湖北省公安縣的建筑工人江艷回到湖南澧縣探望妻兒。剛吃完早飯,他便驅車直奔常德市中心血站機采科,只為完成一場持續了十七年的特殊“約定”——無償獻血。
“只要還有力氣,身體還行,無償獻血我就會堅持下去。”江艷這個樸素的信念,根植于2008年5月,在太原的工地上。電視中汶川地震的殘垣斷壁、無助的人群,深深灼痛了這位平日不善言辭的漢子。他當即放下工具,奔向街頭的采血車,生平第一次挽起衣袖,將滾燙的血液獻給災區同胞。從那以后,他開始了一場持續十七年的獻血征程。
“依然清晰記得第一次獻血是在太原,汶川大地震之后,”江艷回憶道:“紀念品是一張太原影都入場券,一張美容美發店的五十元面值的代金券,一張免費體檢卡。”與許多人不同,他珍藏著這份特殊的起點:“這電影券和代金券我沒用,自己給它過了個塑,兩面用透明膠帶粘了起來,夾在獻血證里保存了起來。”那薄薄的塑封紙片,凝固著最初的感動與決心。
“工作得久一點的城市我基本獻過血,太原、北京,作為湖南人的女婿,常德我也獻過幾次,反而是從小長大的湖北卻一次沒有獻過。”此后,江艷的工地四處輾轉。從北京、太原再到常德,鋼筋水泥叢林里穿梭的身影,無論行至何方,只要獻血間隔期一到,血站里必會出現他風塵仆仆的身影。“因為工作的性質,也沒有什么正經休閑日。正好今天休息,正好今天您有需要而我身體也還可以,那么就去獻個血。”獻血于他,早已是融入生活的一種習慣,一種無需刻意強調的責任。
2017年,江艷被派到非洲,參與援建項目。目睹異國土地上人們的貧困與掙扎,烈日下他心中的信念愈發堅定:“國家要強,靠的是每個普通人一點一滴的付出。”血液,成為他握在手中最直接、最滾燙的“生命磚石”。
在太原獻血多年,江艷有3本金獎證書。“有一本因為工作地變動遺失了,后來太原血站又給我郵寄過來,一并寄來的還有一本終身榮譽證書。”這份遲到的認可讓他動容:“直到太原血站有人聯系上我,我才知道曾經的付出,到現在依然還有人記著我。”
今年6月中旬,江艷探親返澧縣家中,他翻看手機日歷,獻血間隔期已滿。次日清晨,他便再次奔赴常德市中心血站機采科。護士輕車熟路為他采血,血細胞分離機開始規律運轉的低鳴聲,已是他生命之河無數次為陌生生命奔涌的熟悉節拍。
十七年光陰,江艷獻出35500毫升滾燙熱血,這相當于將成年人體內血液徹底更換七遍有余的驚人奉獻,最終凝鑄成“國家無償獻血奉獻獎終身榮譽獎”。
完成又一次獻血后,江艷走出血站大門,身影匯入街巷人流,平凡如常。作為一個常年默默奉獻的普通人,他對無償獻血的理解純粹而深刻:“我不認識你,你也不用感謝我。我只希望您能好好活著。至于紀念品,有也接受,沒有也淡然。”這簡單的話語,道盡了他不求回報的赤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