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報記者 鄧淇月 通訊員 余文潔
案情回顧:
今年5月,李先生看炒股視頻時結識了“股友”張某,并互加了聊天軟件,張某向他推薦了幾只股票。6月9日,李先生與張某聊天時說起張某推薦的股票讓他小有盈利。但對方卻稱,有位炒股“老師”教他操作后,這幾只股票讓他賺了50%,隨后還發來該“老師”的直播鏈接。直播中,“老師”提供了一條炒股APP的下載鏈接,讓學員在該APP中充值1萬元進行操作。深信不疑的李先生立即下載該軟件并按照“老師”指導操作,不一會他的后臺顯示盈利了幾百元。當李先生想大額投入時,所謂的炒股平臺以限額為由,讓其轉賬到某指定的個人賬戶。直至接到反詐預警電話,李先生才察覺被騙,當晚平臺無法登錄,總計被騙32萬余元。
詐騙套路揭秘:
精準鎖定目標人群:騙子通過炒股視頻平臺物色潛在受害者,以“股友”身份接近,利用投資者急于獲利的心理建立初步信任。這種精準“釣魚”手法大大提高了詐騙成功率。
建立信任的“養魚”策略:先推薦幾只正常股票讓受害者小賺,制造專業可靠的假象。待取得信任后,再拋出“老師帶單賺50%”的誘餌,循序漸進誘導受害者進入騙局。
精心設計的資金轉移話術:以“平臺限額”等看似合理的借口,誘導受害者將資金轉入指定個人賬戶。這種手法既規避了對公賬戶監管,又切斷了資金追溯路徑。
快速銷毀犯罪證據:一旦詐騙得手或被發現,立即關閉平臺、切斷聯系,銷毀所有電子證據,給案件偵破制造困難。整個詐騙過程呈現出明顯的“快進快出”特征。
警方提示:
炒股有風險,高收益承諾多為陷阱;請通過官方應用商店或證券公司官網下載正規炒股軟件,絕不下載不明鏈接推薦的APP所有正規投資均為對公賬戶,要求轉給個人的都是詐騙;如遇類似情況,請立即停止轉賬,保存證據、快速報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