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報記者 孫瑋懌 肖芳影
氤氳熱氣中,田梅的雙手翻飛如蝶。沾著糯米粉的指尖輕壓,雪白湯圓皮在掌心綻成小碗,裹入剁碎的前腿肉餡,再靈巧一攏、搓圓,圓潤飽滿的大湯圓便誕生了。這雙手仿佛被施了魔法,將臨澧合口的家鄉味,揉進每一個軟糯的團子里。
這家以正宗臨澧合口味道聞名的盧盧合口小酒館,其招牌大湯圓曾創下日銷2000多個的神話。作為老板娘,田梅更是廚房的“定海神針”。6月16日,記者踏入盧盧合口小酒館,田梅風風火火的聲音裹挾著灶臺熱氣撲面而來。彼時她像高速旋轉的陀螺,在切配、清洗食材間騰挪,連接受采訪的間隙都難擠出。
田梅扎起的長發利落地挽在腦后,五官大氣漂亮,說話爽利干脆。“這鹵汁可是合口獨家秘方,跟家里長輩學的。”她邊說邊將食材滑入翻滾的琥珀色鹵鍋,各種調料通過雙手撒進鍋中,動作嫻熟得如同呼吸般自然。
“在外打拼,最想念的就是家鄉的親人、美食的味道。”48歲的田梅在臨澧合口鎮長大,年輕時曾到浙江打拼,做服裝生意。2009年,思鄉情濃的田梅回到家鄉。靠什么營生?她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了合口的美食。合口鎮地處澧水與涔水交匯處,曾是繁華的水運商埠。南來北往的商販船工帶來各地飲食文化,與本土特色交融碰撞,孕育出多元美食基因。兒時街巷飄著的鹵香、宴席上的佳肴,還有做鄉廚的伯伯灶臺前翻飛的鍋鏟,都成了田梅心底最深的眷戀。這份眷戀,最終化作2014年她和丈夫在市城區深巷支起的小攤。
夫妻倆擠在攤位后的隔間,每天忙忙碌碌,所有菜品都由田梅自己制作。手工搓揉的湯圓柔韌彈牙,鹵制好的鴨子、豬耳朵等鹵菜香味撲鼻……憑著好手藝和好食材,煙火裊裊的小攤很快吸引了食客,隊伍從巷頭排到巷尾,回頭客絡繹不絕。2022年,積累了人氣與資金的田梅盤下街邊門面,“盧盧合口小酒館”的招牌亮起,菜單也拓展成了合口美食圖鑒。
“做生意沒有什么訣竅,能吃苦、講良心就行了。”臨近晚飯時間,菜品準備完畢,田梅終于能坐下休息片刻。回憶起這些年開店經驗,田梅總結就是“吃苦、講良心。”十幾年如一日,田梅每天早起去菜市場選購食材,店里一切菜品都是傳統手工制作,這是她的原則。“店里的菜品都要經過我的雙手做,我的嘴巴嘗,搞準了、滿意了才能售賣。干餐飲這些年,我胖了快60斤了!”田梅哈哈大笑道。
為了保證菜品的高標準化,田梅將自己的手藝和心得進行細化,制定了嚴格的菜品制作流程。“店里最多的就是稱和鬧鐘,按照標準流程操作,確保味道穩定!”步驟精確,員工們配合默契,田梅穿梭在各個環節,嚴謹的步步緊盯。
“我們這大部分都是回頭客,用心做好每一道菜,把客人當朋友。”田梅笑著說。夜色漸濃,店里已經坐滿了客人,交談聲此起彼伏,時不時有客人親熱地跟田梅打招呼。近些年,田梅不斷地學習升級合口本地的菜品,給店里增色不少,現在就是一家合口美食陳列廳,小店一步步向著初心成長壯大。“我最近在研究合口宴席菜,希望可以把宴席菜日常化,大家都能來嘗嘗。”合口的宴席菜在當地頗有名氣,要家逢喜事宴請鄉親們時才能吃到,田梅心心念念的家鄉美食推介少不了這一板塊。
“我覺得不管是做人還是做事都重在堅持。我能做的也不多,一個湯圓、一碟鹵菜,堅守品質,慢慢來。讓家鄉的美食在我的手里得到傳承,讓更多人喜歡合口味道,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田梅說這話時眼里閃著光。雙手傳遞的溫度和一顆執著的心,或許這就是田梅與合口味道融合而成的終極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