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德日報記者 楊志英 徐珊珊 通訊員 楊善軍 文/圖
“彭醫生,我腰疼得厲害,手也抬不起來了,您快幫我扎幾針吧!”6月中旬,在鼎城區雙橋坪鎮中心衛生院的診室里,一位熟面孔的老鄉急切地向彭熙煒求助。這樣的場景,在過去一年里,已成為衛生院的常態。
2024年6月,作為常德市第一中醫醫院心血管科中西醫結合的骨干,彭熙煒以醫衛特派員的身份,帶著一身本領,一頭扎進了雙橋坪鎮中心衛生院。
“黃金通道”救危急 “三根指頭”探新路
初到衛生院,彭熙煒直接住進了單位宿舍,參與到該院及大橋分院的晚夜班倒班中。他很快感受到了基層的艱難,設備有限、病源稀疏、醫護人員年齡結構偏大。如何破局?彭熙煒目標清晰:一手抓急危重癥的快速通道建設,一手抓簡便的中醫特色診療。
進駐僅4天,考驗就來了。一位高危胸痛患者被緊急送來。彭熙煒進駐前就精心準備了“急性胸痛鑒別診斷流程圖”“胸痛應知應會手冊”和清晰的時間管理表。得益于這些準備,他能迅速判斷患者病情,并開通一條通往常德市第一中醫醫院導管室的綠色通道,為患者贏得了寶貴的救治時間。一年間,多位類似的高危胸痛患者通過這條“黃金通道”得到了及時有效的救治。
今年3月,在彭熙煒的推動下,衛生院更與常德市第一中醫醫院簽署協議,正式成為其“房顫中心網絡醫院”,大大提升了本地對心律失常疾病的診治能力。

與此同時,彭熙煒敏銳地看到了中醫在基層的獨特優勢。“咱們中醫靠什么?老百姓說得好,‘三根指頭,一個枕頭’就夠了。”他笑著說。針對衛生院檢驗檢查手段相對匱乏的情況,中醫特色診療成為突破口。2024年7月,在他的建議和指導下,衛生院采購了中藥飲片和針灸理療器材。很快,中藥湯劑、針灸、三伏貼、拔罐、推拿等特色項目開展起來。
“銀針湯藥”祛病痛 “口口相傳”聚人心
“彭醫生,我這手指伸不直好多年了,你兩針就給扎得能伸了。”“我這支氣管擴張咳了好多年,看了好多地方,吃了您開的三服藥,明顯咳得少了。”患者樸實的贊譽在鄉間口口相傳。神奇的效果帶來了“老帶新”的效應,原本冷清的診室和病房漸漸熱鬧起來,不僅雙橋坪本地的居民,連周邊蔡家崗鎮、周家店鎮等地的患者也慕名而來。

診室里常常能看到這樣的景象,幾位患者一邊接受針灸或拔罐治療,一邊放下手機,認真聽彭熙煒講解疾病知識和健康要點。彭熙煒充分利用治療間隙,進行一對一的健康宣教,深入了解患者的家庭背景和心理狀態。“建立信任是關鍵。”彭熙煒深有感觸:“一個信任你的病人,會成為衛生院穩定的病源,還會帶來新的病人,就像播種一樣。”
“小課堂”里播火種 “新苗苗”上育未來
面對衛生院醫護人員年齡偏大、系統培訓效果不佳的現狀,彭熙煒沒有氣餒。2024年7月,恰逢兩位剛結束規培的年輕醫生加入,他如獲至寶。“衛生院的未來在年輕人身上。”他果斷調整策略,將“大講堂”變為每周一次的“小課堂”,緊扣兩位年輕醫生進行重點培養。
在診室,在值班室,利用碎片時間,彭熙煒手把手地教。從最基礎的診療規范,到針灸手法的要點,再到如何與患者有效溝通建立信任。他尤其注重中醫特色技術的傳承,其中一位年輕醫生在他的悉心帶教下,已能獨立為患者施針。“內容一定要拿來就能用,用了就有效。”彭熙煒把當地常見病、多發病的中西醫結合診治心得不斷總結、分享,甚至吸引了周邊衛生院的同行前來借閱交流。

一年的時光,彭熙煒用中西醫結合的“十八般武藝”,用心血管專科能力打通了危急重癥的生命線,用一根根銀針、一劑劑湯藥“推”走了患者的病痛煩惱,更用“小課堂”點燃了年輕醫生的成長熱情。
“我相信,這一年扎下的根、播下的種子,能讓衛生院的改變持續下去,讓更多鄉親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更優質的中西醫結合醫療服務。”彭熙煒望著診室里忙碌的景象和漸漸成長的年輕同事,語氣堅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