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報記者 楊榮國 通訊員 萬曉凡 文/圖
12月18日上午,冬日的陽光暖洋洋地照在大地上。
常德市石門縣三圣鄉,牧云耕綠水稻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尹傳虎和往常一樣,在手機上點開“石門縣綠色種養循環農業項目監管系統”,查看有機糞肥供需情況。
2024年,尹傳虎帶領合作社一班人種植水稻喜獲豐收,合作社獲評“'常德香米'優質大米生產基地",大米產品暢銷國內外。這“軍功章”的取得離不開綠色種養循環農業及其管理系統的支撐?!暗咎?、橘園需要肥水的季節,我們只要在手機上點一下,就能對有機糞肥情況了如指掌。”尹傳虎高興地說。
石門縣是養殖大縣、糧油生產大縣、早熟蜜橘大縣,有1000多個規模養殖場和種養大戶,畜禽糞污量為318.2萬噸。目前,石門縣納入綠色種養循環農業項目監管系統管理的有農民專業合作社350家、家庭農場278家、涉農企業23家。有機糞肥供應者和需求者都可在監管系統實時發布供肥和需肥信息,雙方可以隨時下單和接單,方便快捷。合作社施用有機肥后,化肥減量至少兩成,不僅節約了成本投入,水稻產量、品質和效益都得到了顯著提升。
推動農業綠色發展,推進糞肥就地就近還田利用,必須抓好資源信息與系統監管這個重要環節。近年來,石門縣自主開發了養殖戶、社會化服務機構、種植業主、政府監管部門“四方”信息交流監管平臺,通過智慧農業物聯網感知端——車載稱重系統實時將糞肥收集、運輸過程中的重量、位置和還田現場等信息及時傳遞給服務器,對糞肥就地就近還田全過程采用信息化監管,對采集數據進行自動化處理,使糞肥還田高效、便捷、準確、透明。系統以服務方為橋梁,完成糞肥還田的全過程。
運輸車輛裝有車載稱重系統,可對車輛全程的重量變化及位置信息等進行監控。系統的監管監控對象是運輸車輛,最終也以糞肥還田運輸過程中采集的數據為依據,對服務方進行補貼,最大限度保障了國家每一分補貼資金用到實處。
石門縣蒙泉鎮雙龍糧油專業合作社今年種植了1500多畝油菜。種植油菜時節遇到干旱天氣,基地急需一批糞肥水濕潤土壤。正當他們一籌莫展之際,抱著試一試的心理,合作社負責人點開手機上的“石門縣綠色種養循環農業項目監管系統”,發布了用肥需求,當天下午就有3輛滿載20噸糞肥的大罐車,駛入合作社白洋湖油菜基地灌注糞肥水。
通過管理系統,石門縣先后已有10個服務機構、84臺車輛、108名司機參與了糞肥的收集、運輸、處理、還田服務,解決了247個養殖場戶的糞肥出處,服務了3967個種植場戶。截至目前已累計運輸2.8萬余次,收集畜禽鮮糞18.5萬噸,沼液收集還田26.5萬噸,商品有機肥還田1.3萬噸,堆漚肥還田10.59萬噸,共計還田糞肥38.39萬噸,還田面積35.8萬畝。石門縣通過“系統管理+項目引領”,形成了養殖場、服務組織和種植主體緊密銜接的“互聯網+綠色循環農業”發展模式,畜禽糞污經過處理轉化形成糞肥,施用到農作物上,解決了畜禽養殖場糞污處理難題,全縣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90%以上,同時有效促進了化肥減量增效、耕地質量提升和農產品品質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