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報記者 李紫瑩 文/圖
郭炘我,1966年出生于常德市鼎城區,旅居深圳職業畫家,早年師從湖南畫家伍紀云先生,廣東省美術家協會、西安市美術家協會會員。2013年起,郭炘我推掉外界一切事物與應酬,用八年時間專心致志地完成鴻篇巨幅“湖廣填川圖”。
據了解,明末清初,久經戰亂的四川荒涼破敗,地廣人稀,清廷鼓勵外省人入川墾荒。大量移民入川,改變了整個四川的人口經濟、風俗民情諸方面,奠定了現代四川生活的由來與根基。因鄂、湘兩省入川的移民最多,故稱“湖廣填四川”。而據研究表明,川渝兩地大部分移民來自當時的麻城縣孝感鄉。“湖廣填川圖”全長27米,寬35厘米,繪有5767個人物,全圖正是以孝感為起點,生動再現當年了“湖廣填四川”移民經由麻城、宜昌、武漢等地,最終經長江三峽水路大遷徙進入四川的歷史場景。
8月28日晚,郭炘我“湖廣填川圖”家鄉匯報展在常德河街鴛鴦走馬樓二樓開展。這次展覽除了展出“湖廣填川圖”外,還有郭炘我近年來創作的40余幅花鳥、山水、人物精品畫作。展覽現場,郭炘我與前來參觀的市民游客侃侃而談。記者也趁此機會,與郭炘我面對面暢談“湖廣填川圖”的創作始末。
常德日報:我們知道,在您的作品中,“湖廣填川圖”最為知名,它生動再現了當年“湖廣填四川”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您是如何想到創作這樣一幅長卷敘事畫的?
郭炘我:2012年,我在成都與幾位畫家朋友相聚時,一位精于畫花鳥的畫家朋友對我說:“郭老師,你的國畫小寫意很到位,且人物、山水、古建筑都能畫,怎么不畫一幅‘湖廣填四川’的長卷呢?”我當時還不太了解這一歷史事件,但是從那次酒席攀談中,我有了一種想把這段歷史通過藝術的手段還原下來的沖動。于是,從那年7月開始,我先后到四川境內多家博物館以及湖北麻城,走訪查詢移民的相關資料,并背上相機和畫夾,沿著“填川人”當年走過的路一路寫生、拍照,搜集各種最原始版本的民間移民人的故事和資料。沒想到,光搜集資料,就花費了八個多月的時間。但當時,我還沒有太考慮到完成這幅畫作需要耗費多長時間以及多少經費,更多的是想讓如今的四川人知道自己客從何來,也讓所有中國人都知曉、了解這場轟轟烈烈的移民浪潮。當然,如果能完成這樣一幅畫作,也算是對我自己藝術一生的一個交代。
常德日報:您最終用了8年的時間來完成這幅畫作,中途有遇到什么困難,想過放棄嗎?又是什么力量支持您堅持了下來?
郭炘我:老實說,我曾一度認為畫這幅畫是我這輩子做過最后悔的一件事。2013年5月我和妻子來到深圳,租住在一間20平方米的小民房里,我放下手里的所有事情,專心創作“湖廣填川圖”。妻子則陪伴左右,負責生活起居。就這樣過了一年,我的創作因母親病危而突然中斷了。2014年6月,我回到母親身邊,陪伴她走完人生最后一程。再次回到深圳打算繼續作畫時,讓我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由于間斷了一個多月,再次投筆,墨與色不能與前面所畫相融,色差極大。這也是中國畫與油畫最大的差異,油畫可多次復筆用色壓畫,中國畫卻必須一筆一色,一次到位。畫了一年多的作品面臨推翻重來,那一刻我覺得頭昏腦脹,來深圳幾年第一次決定給自己放個假。那天我漫無目的地走了很久,想到這幾年來為了畫畫幾乎與世隔絕,靈感一來經常忘記吃飯與休息,身體也在不知不覺中被拖垮了,我真的想到了放棄。后面在回工作室的地鐵上,我猛然想起,多年前在廈門一次書畫聯展上,作家賈平凹先生分享他的處女作發表前,修改了不下20次,甚至十來次往各大報社投稿都石沉大海,但他從來沒想過放棄,因為成功本不是那么容易。那一瞬間我突然就釋懷了,前期花了這么多時間精力在“湖廣填川圖”上,我怎么能輕言放棄呢?
常德日報:我們了解到,在潛心創作“湖廣填川圖”的8年間,您幾乎一直把自己關在工作室里,春節也不曾回老家。對此,您的家人是否理解?您如何平衡創作與家庭的關系?
郭炘我:這其實是藝術創作與現實生活如何來平衡的問題,這8年間我每天堅持創作10到12個小時,從下午2點至午夜3點。期間,我曾因過度熬夜和過量抽煙突發疾病入院,后又因肺氣腫和心肌問題接受治療。當然,和親人朋友也鮮少聯系。是人都有七情六欲,我也一樣,其實我是很想念親人朋友、想念煙火生活的,尤其是過年過節的時候。但是在家人朋友看來,那些年我不思進取,一事無成,說畫畫吧,也沒見靠畫賺到錢,反而多是靠妻子打零工補貼家用,兒子的學費和生活費有時候還得靠他舅舅舅媽支援。妻子知道我的“秘密”,理解我、支持我,但親人朋友是不理解的,好幾次面對朋友的質疑與親人的質問,妻子只能含糊其辭地用幾乎只有她自己才聽得清的聲音說“再過幾年你們就知道了”。在作品沒有完成前,我也確實無力反駁,再多的解釋都顯得蒼白。在我看來,在那幾年,這兩件事沒有辦法去平衡,我總得有取舍,要想得到平衡,只能用時間去慢慢撫平了。
常德日報:“湖廣填川圖”曾在廣州、深圳等地多次參展,這次是何契機讓您帶著這幅作品和回到家鄉辦展?
郭炘我:今年3月,我在新聞聯播里看到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常德,也從報道里看到了久違的家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常德河街人來人往的繁華景象讓多年來旅居深圳的我歸心似箭。正好深圳市龍崗區的幾位領導和當地幾位畫家朋友也都來跟我說,沒想到我的家鄉常德這么漂亮,他們勸我找時間回來辦一場家鄉匯報展,我心想也的確是時候回來一趟了,就找機會跟常德這邊接洽了,過程特別順利,正好借此機會,我也想向家鄉支持我辦展的各單位表示感謝!
常德日報:“湖廣填川圖”之后,您還有創作長卷的計劃嗎?
郭炘我:藝術創作真是需要一些沖動的,我回來之前就想過畫一幅常德河街的長卷。通過這次回家鄉辦展,我看到了比電視中更漂亮更迷人的真實的常德,特別是繁華而又具有文藝氣息的常德河街,讓我有一種莫名的沖動,我決定再走一次“藝術不歸路”,用兩到三年的時間,小寫意的形式,從七里橋一直畫到常德河街的全貌。希望未來可以通過這幅畫,把常德旅游推向全世界,讓全世界都知道常德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