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德日報記者 楊力菲/整理 王明睿/圖
編者按:9月25日,2025中國生物制造科技創新論壇主論壇在常開幕。本屆論壇匯聚政、產、學、研多方力量,聚焦生物制造的技術突破與產業轉化,吹響了以科技創新驅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號角。論壇不僅凸顯了生物制造在國家現代化產業體系中的戰略高度,更立足常德實踐,深入探討區域產業集聚與創新鏈融合的有效路徑,為高質量發展繪就了新藍圖。現將論壇部分專家的發言摘要予以刊發。
馬光輝是我國生物材料與制劑領域的杰出科學家。她開創了均一微球制備技術體系,突破了國外技術壟斷,相關成果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其多項科研成果已成功應用于生物醫藥、高端制造領域,并在《自然》《自然·材料》等國際頂級期刊發表SCI論文500余篇,授權專利90余項。

人物金句
“充分發揮底層技術(轉化科學技術)作用,驅動生物醫藥高水平發展。”
微球核心材料驅動生物制藥技術創新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員 馬光輝
微球在整個生物制造產業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底層技術。我們建立了微球形貌控制理論和技術體系,均一、小、高強度微球實現了高效分離純化,可以很好地替代傳統核心材料,推動產業發展。目前,國產填料亟需宏觀政策支持,替代進口,避免關鍵時刻被“卡脖子”。
生物藥制備和遞送技術以及微球技術必須與時俱進。現在,我們也在努力研發,推動新型微球產品在干細胞三維培養、復雜易失活超大生物分子的分離純化、疫苗遞送等生物制藥工程方面的進一步應用。希望帶有中國標簽的國際領先技術能應用到更多產品上,推動生物制藥技術的變革和發展。
馬光輝系統闡釋了微球材料如何通過底層創新驅動生物制藥技術變革的原理,不僅展示了國際前沿學術成果,更分享了從理論到臨床轉化的成功案例,為生物制造產業創新發展提供了科學與工程融合的典范。
印遇龍在畜禽健康養殖與農業資源循環利用領域作出系統性、開創性貢獻,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

人物金句
“打造生物質基、功能蛋白等百億級產業集群,搶占秸稈飼料化利用的技術高地。”
合成生物學與秸稈利用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首席研究員 印遇龍
我國糧食安全問題實質是飼料糧安全問題,合成生物學可以解決飼料糧安全問題。當前,國家十分重視秸稈綜合利用,大力推廣秸稈肥料化、飼料化、能源化、原料化、基料化“五化”利用,希望使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7.52%。
合成生物學是未來科學發展的突破點,在農業應用方面也將發揮巨大作用。我們設計了飼料原料創新路線,應用合成生物學制定高效細胞工廠,將秸稈廢棄物轉化為淀粉、蛋白等合成功能性飼用營養素。我們還針對固態發酵秸稈蛋白轉化難、戊糖殘留的問題,人工進化高工業屬性菌種,完全利用秸稈中的戊糖,大幅提升秸稈中蛋白質的含量。同時,我們還在秸稈高效促腐與區域適配還田技術上取得了突破。
印遇龍以國家糧食安全與資源環境挑戰為背景,系統提出了利用合成生物學技術將秸稈轉化為高價值飼料的完整技術體系與產業模式,為農業綠色轉型與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科學支撐和落地路徑。
鄧子新在微生物代謝與合成生物學領域享有國際聲譽,率先發現了DNA硫修飾現象,由此開創了表觀遺傳學新分支。現任國際工業微生物遺傳學國際委員會主席。他迄今已發表論文400余篇,學術貢獻卓著。

人物金句
“原始創新一小步,產業發展一大步,合成生物學終將改變人類生活。”
大健康產業與合成生物學
□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鄧子新
當前,傳統生產模式的大健康產業正面臨諸多瓶頸。合成生物的引入,將在新藥研發與升級、產物雜質優化、生產效率提升、產物源頭革新、化學中間體改良、合成工藝顛覆、綠色生產改造、污染防控、生物材料替代等關鍵應用場景發揮巨大的推動作用。
基于我國原創的DNA硫修飾基礎理論,發展出RNA編輯、核酸檢測等核心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這些技術優勢顯著,如核酸檢測達單分子水平,1小時完成且成本極低;基因插入效率提升10倍,脫靶率降低70%以上。這些技術創新將成為大健康產業顛覆性創新的科技支撐,助力打破國外品種壟斷,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升級。
鄧子新指出,合成生物學作為跨學科融合的典范,正重塑大健康產業的研發范式和產業生態,為疾病治療、綠色制造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全新解決方案。
譚天偉是我國生物化工領域的知名專家。他在酶法合成與生物基材料產業化方面取得了多項突破性成果,曾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2項、省部級一等獎5項及何梁何利獎、談家楨生命科學獎等重大獎項。

人物金句
“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激發生物制造產業無限潛能。”
發展生物制造,助力新質生產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學校長 譚天偉
生物制造的核心優勢是可合成化工難以生產的復雜分子;以可再生生物質為原料;在常溫常壓下進行,安全性與環保性更優。生物制造被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列為工業可持續發展的重點技術。
生物制造產業潛力巨大,預計到21世紀末,全球70%的制造業產品可通過生物制造生產,其產值將占制造業的1/3(約30萬億美元),當前尚不足8萬億美元。
如今,我國要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攻克二氧化碳利用、未來食品制造等核心技術,完善軟件工具、反應器等產業支撐,搶占市場先機,爭做世界生物制造產業的領頭羊。
譚天偉從國家戰略高度深入剖析了生物制造產業的重要地位,并提出了技術路徑與政策建議,為綠色低碳、智能高效的制造業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
李春是我國合成與系統生物學領域的領軍人物之一。現任中國生物工程學會合成生物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合成生物學》期刊執行主編。他已發表SCI論文450余篇,獲授權發明專利56項,學術成就卓著,影響力深遠。

人物金句
“搭建學術與產業的橋梁,孕育更多生物技術成果。”
合成與系統生物學交叉融合 賦能生物制造
□清華大學長聘教授、清華大學合成與系統生物學中心副主任 李春
清華大學合成與系統生物學中心承擔200多項科研項目,經費超10億元;孵化10家科創型公司,估值達100億元;學術論文數量與引用數在全球合成生物學中心排名第一。中心的使命是連接生命科學、工程學與生物制造,旨在產出世界級工業生物技術和生物醫藥成果,孕育有影響力的生物技術公司。
未來,我們將依托綠色生物制造全國重點實驗室、工業生物催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布局菌株開發(極端微生物等底盤)、基因編輯、AI生物分子設計、工業酶智能開發等關鍵技術,加速推動合成生物技術驅動綠色生物制造產業發展。
李春系統介紹了清華大學合成與系統生物學中心的核心研究成果與團隊研究方向,詳細闡述了合成生物技術應用的典型案例,并展望了生物制造產業未來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