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報記者 楊志英 通訊員 張娟 陳治佑 文/圖 近日,湘雅常德醫院骨科團隊通過三次高難度手術,成功為一名右下肢遭受嚴重開放性損傷的38歲男性患者保住瀕臨截肢的肢體,并助其術后40天實現拄拐短距離行走。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與湘雅常德醫院同質化管理后,通過專家資源與技術下沉,使患者就近享受到與國家醫學中心同質的頂尖醫療服務,為降低嚴重創傷致殘率與截肢率提供了實踐范例。
患者彭先生因工作事故被工程車輛撞倒并碾壓右下肢,導致膝關節以下皮膚完全套脫、踝關節開放性骨折脫位,右小腿肌肉嚴重碾挫并血運障礙,被當地醫院診斷為截肢風險極高的Gustlio-Anderson IIIC型損傷,只有將大腿中下段截肢。

作為家庭支柱,患者無法接受這一結果,經120聯系了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骨科尋求轉院。湘雅醫院骨科吳攀峰教授評估后認為,長途轉運可能錯失救治的最好時機。鑒于湘雅醫院與湘雅常德醫院已實行同質化管理,吳攀峰建議患者立即轉入湘雅常德醫院骨科進行治療。
救治團隊立即啟動創傷綠色通道,分三階段實施手術:首次手術由吳攀峰主刀,完成清創探查、脛距關節融合及動脈修復;五天后,唐舉玉教授主刀完成第二次手術——游離股前外側穿支皮瓣移植,覆蓋踝部創面,保護骨骼、血管與肌腱。他在指導手術時強調:“這類嚴重創傷的修復重建,不僅要求我們具備成熟的顯微外科技術,更要有整體重建理念。患者右下肢毀損嚴重,創面大,出血多,危及患者的生命。在肢體重建方面,還需要采取創傷控制性理念。一期重建肢體血運后,要盡快調整好患者的全身情況,盡早實現創面的覆蓋,避免長期創面外露刺激所重建的肢體血管,而影響肢體的血運。”手術團隊巧妙地將患者自身大腿前外側的皮瓣連同血管神經一并移植至踝部創面,完美覆蓋了裸露的骨骼、血管及肌腱,為保肢提供了保障。經過40天精心治療,患者不僅成功保肢,更恢復部分下肢功能,重拾生活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