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報記者 李白 通訊員 余超仁 董倩 文/圖
經過4天的靜養準備之后,7月25日,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造血干細胞采集室內,桃源縣陬市鎮畬田村青年許黎波成功捐獻造血干細胞。這份珍貴的“生命種子”將跨越千山萬水與血緣的阻隔,為素不相識的血液病患者送去新生的希望。
這是常德市今年第5例、累計第50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
許黎波和造血干細胞捐獻緣起于他的堂侄兒。2019年,年僅2歲的侄子不幸患了白血病,給全家人蒙上了一層陰影。大家心急如焚,抽血化驗,都沒有匹配成功。幸運的是,侄子很快匹配到了合適的捐獻者,并順利進行了造血干細胞的移植,恢復了健康。
“曾經受過恩惠,如今還想繼續將這份愛傳遞下去。”這場刻骨銘心的經歷,對許黎波的觸動很大,他想做些事,為更多的人帶來生命的希望。從2020年開始,他一直堅持捐獻成分血,先后7次機采血小板,累計達14個治療量。
2021年7月,在他又一次捐獻成分血時,工作人員征詢他是否愿意捐獻造血干細胞,他毫不猶豫地加入中華骨髓庫,成為了一名光榮的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
時隔僅4年,今年5月,造血干細胞捐獻這份機緣再次“鏈接”上了他。這一次是他本人,與一名白血病患者初篩匹配成功。當常德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第一時間聯系到許黎波時,他又毫不猶豫地選擇進行高分辨配型采樣。
得益于父親的言傳身教,去年許黎波的兒子許效源高三畢業后,選擇了婁底職業技術學院,就讀于男生“稀缺”的護理專業。他說,填報志愿的時候直奔這個專業,沒有作第二選擇。因為護理能救死扶傷,幫助他人,人生將更有意義和價值。
其實,許黎波這次捐獻造血干細胞,家人也有著一些顧慮。今年43歲的許黎波,2000年離開家鄉外出務工,2008年回鄉進入桃源縣大華機械廠上班,是一名操控數控機床工,也是家里的頂梁柱。但是兒子力挺他捐獻,全程陪護他從桃源縣出發到常德市城區,再到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進行采血。
“親愛的恩人,你給予我的是整個世界,更是守護了一個家庭的完整,點燃了我們全家心中不熄滅的感恩與希望之火。”成功捐獻的當天上午,一封來自受捐者的感謝信送到許波手中,他將信件輕輕疊好,表示這是珍貴的緣分,要永遠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