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報記者 李張念 通訊員 孫凌 李清高 近日,臨澧縣人民法院少年法庭(新安法庭)開辟綠色通道,靈活運用新時代“楓橋經驗”輔以“財產保全”措施,僅用時一個月,成功化解一起長達16年的撫養費糾紛。
原告李某的母親與父親馬某于2009年因感情不和分道揚鑣,并在簽訂的離婚協議中約定:李某(男,2歲)由女方撫養,男方每月支付女方生活費500元,教育費雙方各負擔一半,直至李某完全畢業,男方有探視權。此后,馬某因李某探視問題與其母產生矛盾,且以此為由拒付撫養費用,并只身前往柬埔寨務工至今。2025年高考前夕,李某母親通過微信再度向馬某催討撫養費,在溝通過程中因言語不和被其拉黑刪除。李某擔心其母經濟狀況無法保障其繼續求學,遂將其父馬某訴至法院,要求其支付累積拖欠的撫養費20萬元。
新安法庭受理該案后發現,被告馬某長期在柬埔寨,通訊不明、送達困難,若按常規程序審理,則面臨文書送達難、辦案周期長等問題;另李某的母親失業,經濟拮據,無法承擔高額學費,這些現實問題都將嚴重影響李某入學。
為此,承辦法官借助該院日趨成熟的“法官聯村”及“以保促調”機制開展工作。一方面,調動基層社區資源查找馬某親友圈,通過外圍力量獲得馬某境外聯系方式,向馬某宣講相關法律規定,逐步打消其訴訟對抗情緒;另一方面,依據原告的財產保全申請,以凍結賬戶資金對馬某形成心理威懾,讓其意識到拒不履行法定撫養義務的后果,從而主動提出切實可行的調解方案。最終,法官以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為出發點,以彌合父子親情裂縫為切入點,通過人民法院調解平臺開展線上解紛,促成雙方自愿達成協議:馬某在3年內分3次支付李某撫養費18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