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經平
夫洞庭者,云夢遺疆,西接沅澧,荊湘巨防。銜長江而納四水,控蠻荊以連湖廣,素稱“長江之腎”,亦號“魚米之倉”。
然洪波之患,古來堪憂:堯時水泛,鯀堙無方;宋世堤決,民困于隍。至若常德,居洞庭之要,臨沅澧二水之沖,每罹水患,輒見汪洋。于是治湖之功,實為民生之重;安瀾之業,關系楚地之昌。
自混沌開,禹跡初彰。云夢浩渺,洞庭湯湯;吞江納漢,湘沅涵藏。屈子行吟,浩嘆“沅湘湯湯”;范公作記,憂心“霪雨泱泱”。西洞庭者,沅澧匯壤,水勢洶洶,為患悠長。明嘉靖堤潰七十,餓殍遍地;清道光洪襲三番,哀鴻滿疆。民謠嘆“常德勿懼兵荒,卻恐南柯黃粱”,言夜潰人溺之殤。民國戰亂,水利頹荒,一九三五城堞淪亡,一九五四湖鄉盡淹,水患之痛,刻入肝腸。
共和初肇,赤幟飄揚。常德兒女,懷愚公之剛強;沅澧黎庶,抱精衛之熱腸。一九五四冬,十萬民眾聚西洞庭,鎬鍬似林,箢箕成陣,削丘壑、暢水脈,筑固堤、奠安瀾。尤記一九五八“大辦水利”,霜晨旗展,月夜號喧,肩挑背負,餐風宿露,盡是血肉脊梁。
九十年代,洪魔再犯,濁浪吞鄉。常德軍民,臨危不慌。夜巡堤埂,晝堵管涌,以身為盾,冒雨縶韁。改革興科技,機聲代肩扛,砼壩替泥壤。一九九六、一九九八特大洪浪,新筑水利,力挽危亡。軍民以軀為障,終令狂瀾降。此后踐“退田還湖”,“平垸行洪”之策,拆垸三百,還湖千頃,昔日“與水爭地”之莽,化作“人水和諧”之慧光。
今者治湖,更上層樓。謀長遠計,布大文章。秉生態理念,施科學良方。退田還濕,禁漁護鳥。蘆葦搖曳,彩蝶奔忙,菱荷映日,稻菽飄香。堤柳千行,畫舸輕揚。西洞庭湖上水天一色,漁歌互答,東蘆葦蕩下沉螺鋪影,鷗鷺同翔。昔日“水窩子”,今成“聚寶盆”,稻粱豐、產業興、文旅旺、百姓康。
新世紀,理念煥彰。黑楊退隱,濕地重光。二零一七冬,五萬畝楊樹盡伐;次年春暖,三萬只候鳥歸翔。退捕漁民劉克歡①,昔日“占湖稱皇”,今朝“護鳥譽彰”;黑楊種植戶余青山②,轉營綠色農桑。水澈魚嬉,林郁鳥歡,春蘆破土,夏蓮接天,秋荻飄雪,冬鶴舞云。黑鸛復往,江豚屢現,昔日“洪水濫觴”,今為“候鳥樂邦”。當年“惡水險嶂”,現為“勝景名場”。尤喜“綠水青山即金山銀山”理念昭彰,生態養殖、濕地游賞、觀鳥護鳥,方興正昌。
瞻今念往,感慨無量。常德治水,豈唯浚河固堤?實乃人天交響,治國睿慧昭彰。從“堵”趨“疏”,變“抗”為“和”;自“求生”至“生態”,由“溫飽”達“安康”。昔屈子“長太息而掩涕”,若睹今昔,必賦新章!
嗟夫!水患雖險,不敵人心之固;湖波雖闊,難掩治世之煌。常德治湖,在浚文明之源,聚發展之力,啟生態之章。今逢盛世,再譜新篇,愿乘東風,揚楫遠航,使西洞庭之水,永潤桑梓;楚湘之地,長沐輝光。千年水患終成史,萬里湖天始煥祥!
其詩曰:
《西洞庭治水頌》
洞庭煙浪接穹蒼,楚澤先民斗淼茫。
鐵臂劈開千頃碧,金堤鎖住九重滄。
稻花泛海三秋瑞,檣影凌虛百代航。
今望晴霄連水闊,長歌萬里頌時康。
注:①劉克歡:是湖南省漢壽縣巖汪湖鎮巖汪湖村的退捕漁民,劉克歡早年以捕魚為生,曾因過度捕撈被周邊漁民稱為“捕魚高手”。2015年西洞庭湖濕地保護協會成立后,他主動轉型為生態保護志愿者,自費購買設備帶領團隊開展環保行動。
②余青山:是湖南省漢壽縣的黑楊種植戶,曾擔任漢壽縣第十四屆、十五屆人大代表,并被評為“湖南省造林模范”“全國綠化先進個人”。他通過工程造林開發荒洲,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但因生態問題主動砍伐黑楊林轉型綠色農業。
作者簡介:劉經平, 1959年出生,湖南澧縣人。現為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湖南省詩詞協會常務理事、湖南省詩詞協會瀟湘散曲社副社長、湖南省詩詞協會散曲工委副主任,常德市詩詞學會黨支部副書記,常德詩詞學會武陵散曲社社長。













